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80章 “舌战群儒”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80章 “舌战群儒”

    第480章 “舌战群儒”
    “《平凡的世界》在思想深度上明显不足。”
    “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是大胆的探索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革。”
    “这篇《平凡的世界》,讲的还是些平淡无奇的农村故事。”
    “缺乏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格局太小!”
    “.”
    江弦静坐在座位上,听着一位位评论家轮番对《平凡的世界》进行评价。
    一般都是对作品非常看好,认为作者写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才会为一部作品举办研讨会。
    因此,在研讨会上出现这样群体批判一部作品的场景,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江弦瞥了眼角落里的路遥。
    只见路遥静静地听着,脸上仍旧保持着谦逊的神情。
    不过从他不自觉地抓紧衣角的双手,以及因为用力而泛白的指关节,就能看出,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如翻江倒海般痛苦。
    《城》的主办方这会儿脸色也不大好看,谢望新满脸绝望。
    每带着期待看向一名评论家,那人就站起来巴拉巴拉批评一顿《平凡的世界》。
    这研讨会办的
    怎一个惨字了得?
    脸都丢完了!
    谢望新的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
    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就连一向有独有敏感的评论家雷达,这次也没为《平凡的世界》提出什么相反的观点,而是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失望。
    “我很惊诧,这篇小说之中,农民形象写的就像是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化身。”
    “而且在如今这个文学创新浪潮汹涌的时代,这样的结构显得太过陈旧,就如同一件被淘汰多年的旧衣裳,怎么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感谢雷达同志的发言”谢望新声音有点低落,头也一点点低了下去。
    在嘉宾席位上坐着的苏晨,这会儿也一脸不安,完全没预料到《平凡的世界》会遭到这样的看待。
    虽然《城》与《当代》一样,都被称为四大名旦。
    但其实是有差别的。
    《城》因为地处边远,危机感比同为四大名旦的《当代》《十月》《收获》都强。
    因此,《城》的编辑组稿愿望非常的强烈,为作家提供的服务也特别周到。
    比如,他们常常把作家请到广州,让他们住进全广州最豪华的白天鹅宾馆。
    而且不是住三天两天。
    是三月两月!
    就让作家住在里面写小说。
    他们《城》很清楚,他们不拥天时,不占地利,只好努力寻求人和。
    因此,当《城》编辑,注定了一个命运,那就是会比《十月》《收获》《当代》付出多,收获少。
    就因为不占天时、地利,所以无论他们为作家付出多少,作家给他们的稿子,多数是作家本人的二流稿子。
    这次拿到《人生》的作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城》本来觉得是捡了个漏,铆足了劲儿,准备好好营销一番,创造一波发行的辉煌。
    结果研讨会直接扇了他们《城》一巴掌。
    这部《平凡的世界》,在当下所有顶尖评论家看来,都是一部如它名字一样平凡的作品。
    正当谢望新和苏晨低落之际,一道声音忽的响起。
    “雷达同志说的很好,不过有几点我是不太赞同的。”
    路遥紧绷着的身体一动,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看去。
    只见江弦身着中山装,一脸云淡风轻道:“我和路遥是好朋友,这部《平凡的世界》,他写的有多不容易,我是有所耳闻的。”
    “听说他为了把控写作的进度,每天严格规定自己的时间,不完成至少5000字的任务就不休息,为了节约时间,就用馒头和大葱来充当饭食,为了保持清醒,书桌上备好烟和咖啡.”
    “几年前,我在陕西,和路遥同志住在一起,他告诉我,要在40岁到来之前,写出一部超越《人生》的作品,作为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读过这篇《平凡的世界》以后,我觉得,路遥做到了。”
    “刚才有同志讲,这部小说故事节奏拖沓的像牛车。”
    “我不同意这一点。”
    “这部小说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是路遥同志精心铺陈,为读者搭建起一个真实可感的生活舞台,他笔下的故事,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流,虽不湍急,却有着深沉的力量。”
    “在我看来,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听了江弦的话,路遥刚才有些死寂的双眸,又渐渐的有了几分明亮。
    而会议室里的评论家们,也都身体微微前倾,目不转睛的盯着江弦。
    “在这篇小说漫长的叙述中,我作为一名读者,能够充分沉浸在小说的氛围里,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坚韧。”
    “这绝非拖沓,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尊重,是作者对读者耐心与信任的考验。”
    江弦讲到这里,微微停顿,眼神中透露着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满屋子的评论家们,眉头微微皱起,在脑海中仔细思索着江弦的话。
    《城》的苏晨和谢望新也都不再蔫儿巴着,这会儿都挺直了腰杆。
    只听江弦又开口道:
    “刚才有同志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国语传统。”
    “这一点我无法赞同。”
    “传统并不等同于陈旧。”
    “在文学的长河中,经典的叙事结构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表现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运用传统结构,并非是缺乏创新,而是他深知这种结构最能契合他想要讲述的故事。”
    “以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条不紊地展开多个人物的命运轨迹,这么一来,整个作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就如同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每一块砖石都恰到好处地镶嵌其中,共同支撑起这座文学大厦。”
    “这种扎实的叙事结构,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能轻易被否定呢?”
    在座的听到江弦这番话,都是惊诧的表情。
    谁不知道?
    要说先锋,江弦是全中国最先锋的那个作家了。
    可在这一刻,他这个最先锋的作家,反而表达起了对路遥传统叙事结构的欣赏。
    他的这番话,对任何一名使用传统叙事结构的作家,都是天大的褒奖了。
    很简单的道理。
    最先锋的作家,觉得你的传统叙事写的好,被你的传统叙事征服了。
    这还不够光荣?
    可这部《平凡的世界》,又是遭到了所有评论家一致差评的作品。
    很多人回想着江弦的话,陷入思考,开始回想是否真的小看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
    另一边,《城》的苏晨和谢望新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
    要是简单出来说一两句,帮路遥解解围,那是人情世故。
    但听江弦的话,每一句都是纲举目张,直插要点,不是对这部小说做过一番研究,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而江弦的话仍旧没停:
    “记得卫琛同志刚才指出,《平凡的世界》思想性不足,别的作家都在写人性的复杂,这部小说却讲的是农村生活。”
    “说句得罪卫琛同志的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肤浅了。”
    这一句又震惊四座。
    刚才否定雷达就算了。
    雷达虽然名气大,毕竟辈分小。
    而卫琛可是评论界的一位老权威了,这会儿江弦是毫不留面子的直接站出来与他对抗。
    卫琛倒也有风度,扶了扶眼镜。
    “说说你的看法。”
    江弦笑着点点头,“指责《平凡的世界》思想深度不足的时候,是否应该想想,有没有深入探究了作品的内涵?”
    “在我看来,这部《平凡的世界》以农村为切入点,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路遥通过对双水村村民生活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发展脉络,揭示出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岂是那些表面追求新奇、实则缺乏内涵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在我看来,它的格局看似局限于农村,实则以小见大,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江弦这一番话犹如一记重锤,在会议室里引起了一阵沉思。
    刚才还目光坚定的卫琛,听完这一番话,目光中也闪过几丝动摇。
    难道这部《平凡的世界》,真有那么好?
    这个想法也是很多刚才激烈批评《平凡的世界》的评论家们的想法。
    如果是别人,今天站出来说《平凡的世界》写的其实很不错。
    那他们一定会持怀疑态度。
    或者说只会轻蔑一笑,不当回事。
    可这个人是江弦。
    这也是文坛出了名的硬钉子。
    毋庸置疑,江弦不会因为和路遥之间的人情说出这样的话。
    因为太深刻了。
    每一句都透着真知灼见,绝对是认真思考过、发自内心的。
    他是站在文学的角度,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原本气氛有些萧瑟的研讨会,经过江弦这么一番发言,终于暖和了一些。
    虽然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全盘否定,只有江弦一个人站出来给了《平凡的世界》正面肯定。
    但他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比得上这一屋子的评论家了!
    当然了,虽然江弦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但大部分评论家对《平凡的世界》仍旧保持着否定的态度,不会因为江弦一番话就轻易改变。
    因此,在研讨会的后半程,出现了一个相当怪异的场景:
    江弦一个人舌战群评论家。
    在座的基本是评论界最顶尖的那一撮了。
    而江弦的战斗力,令人咂舌。
    几乎是每一条对《平凡的世界》的批评,他都能一针见血的对其进行反驳。
    当然了,作为后世来人,江弦肯定知道《平凡的世界》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了中国文学不朽之作。
    但能说这一屋子的专家们目光短浅吗?
    倒也不能。
    能进入这个殿堂,对作品说三道四的,那绝非等闲之辈。
    而且评论家与作家毕竟是两个职业,评论家是理性的,作家是感性的。
    评论家会将作品放在更大的格局里反复比较,会对跳出旧有窠臼的作品另眼相待,会对艺术创新大加赞赏。
    但会对在现有艺术框架下做得更好的作品嗤之以鼻。
    这种情况不论是当下还是后世都存在。
    只不过现在的这些评论家们太直率了。
    口无遮拦,臧否由心。
    不像后世似得,只赞扬不批评,整的文学研讨会和大家一块儿包饺砸似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这才导致今天的研讨会出现了眼下的这种情形。
    而且个人是不可能超越时代的。
    现在思想刚解放,文学的价值在于启蒙。
    而在后世,文学启蒙的任务也过去了,价值标准也不同了,作家有机会平等地讲故事了。读者有心情心平气和地感受人物的命运了。
    因此,很多当年批评过《平凡的世界》的评论家都说过,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恐怕还是犯同样的错误,认为这是一本庸碌之作,不可能更改。
    “我最后再讲一句吧。”
    就在双方观点碰撞越发激烈之时,江弦忽然总结性的开口道:
    “眼下我们所见到的《平凡的世界》,还只是全书的第一部,没有充分展开,更谈不到有什么巨大高潮的出现。”
    “因此,现在就为这部作品盖棺定论,我看还为时尚早。”
    听到他的话,不少人认可的点头。
    他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持保留态度,也有江弦说的这一部分原因。
    “我们不妨等到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全都创作结束以后。”
    江弦道:
    “等到这部作品发行的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以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这部作品究竟如何,究竟是该否定,还是该肯定。”
    “时间会给出答案。”
    包括雷达在内的评论家们,一下子听出了江弦这一番话的言外之意。
    年轻气盛啊!
    他们哪能听不出来,江弦这话是要和他们打个赌啊!
    赌的就是今天这本《平凡的世界》。
    虽然不理解江弦为什么会对路遥有那么巨大的信心,但雷达还是很欣然的接下了江弦的这个赌约。
    “那好。”
    “就让时间来验证我们今天的观点,究竟是谁对谁错。”
    “就让时间来验证《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是不是真有那么好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