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一文不值的《平凡的世界》
第479章 一文不值的《平凡的世界》“好,我可以答应你。”
贝托鲁奇说完,又补充一句:
“但前提是,我们能够采纳你的剧本,我们的时间不多,你大概多久能写出来?”
“一个月?两个月?”
江弦琢磨一会,“两个月吧,两个月怎么也够了。”
“两个月?”
贝托鲁奇吃了一惊,看着一脸自信的江弦,追问道:“两个月真的够么?”
“你放心吧,《天下第一楼》我也就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写出来了,话剧剧本可比电影剧本难写多了。”
贝托鲁奇当然不知道《天下第一楼》的诞生还有这样的内幕,听到江弦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忍不住惊诧:“多久?一个月?”
贝托鲁奇感到惊诧是有原因的,论创作难度,电影剧本确实很难比得上话剧。
话剧剧本可以当做文学,而电影剧本相对来说就是一个电影的“施工图”,与文学其实相差很远。
且电影剧本的写作强调的是“画面感”与“动作性”,并要求节制,最好台词能越少越好。
而话剧剧本空间相对更封闭,写作时不仅需要注意“场面调度”,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建立也需要有戏剧张力,而且台词的写作是非常大的难点,因为话剧之中所有的设置、情节交代、人物等都是通过台词来完成。
所以话剧对于编剧更具挑战。
而《天下第一楼》这样成熟的话剧演出,在贝托鲁奇看来无比成熟、精巧的剧本,居然就只了一个月便创作完成。
那么江弦无疑在戏剧创作方面有强大的实力和天赋。
贝托鲁奇当然不会怀疑江弦的话。
他丝毫不质疑江弦是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天才。
因为江弦目前所达成的成就以及他创作的作品,足以证明他无需吹捧自己也是绝对的天才。
有了这样的实力保证,贝托鲁奇心中的质疑放下了大半,“希望能早日看到你的剧本,为了方便剧本创作期间的交流,我认为你可以住进我所在的酒店。”
“这样也好。”
俩人一直聊到晚上八点,江弦才让徐晨辉开车带他回到团结湖的家里,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和贝托鲁奇聊着《末代皇帝》的事情。
因为看过《末代皇帝》,有着信息上的领先,所以江弦甩出的一些看法,都让贝托鲁奇找到了知音一样,兴奋不已。
也更让贝托鲁奇坚定了将剧本托付给江弦的想法。
这个中国人,非常专业!
“吃过饭了么?”一回到家,朱琳温声帮江弦脱掉外套。
“没吃饱,家里有剩饭么?”
“还有,你歇会儿,我去给你热。”
看着朱琳袅娜的背影,银幕上倾国倾城的佳人,此刻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素手做羹汤,江弦心里浮上一片温热。
其实他倒也没有太饿。
不过作为一名已婚人士,江弦深知,就算是自己不太饿,这时候也必须说还想吃一点。
吃饭期间,江弦把今天和贝托鲁奇聊《末代皇帝》的事情给朱琳说了一遍。
贝托鲁奇的名字朱琳并不熟悉,但听江弦的介绍也知道,这不是个简单的导演,这部戏的制作阵仗也远远超出了国内电影厂制作的那些电影。
“你觉得婉容这个角色怎么样?”江弦开口问道。
“皇后?”
朱琳很快猜到什么,“你是想让我演?”
“肥水不流外人田,再说了,你都演过皇上了,再演个皇后怎么了?”
“这好么?”
朱琳心里有些纠结,“你给写剧本,我再参演这部电影,这是不是有点儿.”
“这有什么?”
江弦安慰道:“我只是推荐你,行与不行都是看你自己,要是你没有金刚钻的话,那怎么也揽不了这个瓷器活。”
“再说了,这个角色你真的甘心错过?”
“.”
江弦的话让朱琳陷入沉默。
刚才听江弦聊这部戏,她就有点被婉容这个角色吸引了。
这位中国最后的皇后。
抽鸦片,出轨,精神错乱,死后被扔臭水沟。
从尊贵到崩溃的悲剧人生。
一生都让人唏嘘。
这样一个角色,对任何一名演员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好吧,我听你的。”
接下贝托鲁奇的任务,江弦不得不把手里正在创作的小说暂停一下,将精力投入到《末代皇帝》的剧本写作之中。
他搬到了贝托鲁奇所住的建国饭店,就和贝托鲁奇住在对面,两个人聊了大半天的剧本,了解了贝托鲁奇的想法,又印证了一番已经看过无数遍的《末代皇帝》,江弦心里底气十足。
不过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江弦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他先是让贝托鲁奇去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陈懋随。
陈懋随是个华人,十年前,他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美亚电视传播公司,这也是中国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中文电视台。
更重要是,这个陈懋随的父亲叫陈宝琛。
清末,福建有十六大家族,其中排名第一的豪门望族是林则徐家族,第二就是林则徐的外甥沈葆桢家族。
第三便是陈宝琛家族。
而要比文化氛围、家族底蕴,陈宝琛家族一点不比林氏家族和沈氏家族弱。
因为陈宝琛是宣统皇帝的老师,也就是溥仪的老师,同时担任溥仪的军机大臣职务,是溥仪最信任的一位长辈。
不过在溥仪决定搞伪政权以后,他就选择离开了溥仪。
江弦让贝托鲁奇去找陈懋随,也是想着通过陈懋随,再打探一些当年的细节。
除了陈懋随以外,江弦还让贝托鲁奇去找了溥仪的亲弟弟,爱新觉罗.溥杰。
溥杰比较好找,他这会儿已经是正式官员身份,带编在身,而且他书法作品也挺出名。
第三个要找的人叫李文达。
众所周知,溥仪出版过一部畅销作品叫《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改造”的全过程。
这册书最开始是溥仪在改造期间撰写的“反省笔记”,是认罪伏法的交代材料。
后来这册“笔记”想要出版,可是因为内容忌讳太多,需要修订,就派了群众出版社派的编辑室主任李文达帮助溥仪“修订”。
李文达觉得原本问题很多,很难以简单的删增来解决,在出版社领导与溥仪同意下,他在此本基础上,通过调查考证,搜辑资料,核对史实,另起炉灶写了个五十余万字的本子,也就是被人所熟知的《我的前半生》。
因此,要了解这段历史,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执笔者李文达,绝对是个要找到的专家。
贝托鲁奇的速度很快。
也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各部门对他大开绿灯。
要人给人,要渠道给渠道。
不出一星期的时间,他就给江弦找齐了这三个人。
在三人的帮助下,江弦凭借着脑海里对《末代皇帝》残留的印象,赶在《平凡的世界》研讨会举办前的这天,他整理出一份剧本的提纲,送到贝托鲁奇的手中。
贝托鲁奇看完以后吃了一惊。
电影主要被江弦分为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就是溥仪当皇帝的时候,从天真无邪中,培养起绝对的权力和皇帝意识。
第二段,溥仪成为了公子,没了皇权,但是还有钱。
第三段,就是溥仪被抓以后接受改造。
仅仅从江弦布置的三段结构上,贝托鲁奇就能看出江弦具有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剧本编排能力。
结构好,手法硬,少瑕疵。
这份剧本的提纲,几乎可以用作供新人编剧学习的范本!
贝托鲁奇不得不承认。
江弦这个编剧的确有两把刷子。
之前因为江弦挑战他导演的权威,贝托鲁奇心里还有点小小的不舒服。
但看完这个剧本以后,贝托鲁奇便觉得为一个优秀的剧本做出一些割舍,也是值得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剧本的优劣,可关乎到一部电影的成败,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事情。
“非常好,就按照这个提纲来写,尽快写出来。”贝托鲁奇催促道。
早一天定下剧本,他就能早一天开机。
江弦嘴上答应下来,不过第二天并没留在建国饭店,而是前往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参加《城》给路遥举办的《平凡的世界》研讨会。
今天这个研讨会,办在人文社的一间会议室。
江弦看了眼座谈会的专家名单。
《城》这次可真是为路遥下了大力气。
出席座谈会的评论家阵容可以用“豪华”两个字来概括。
这次《平凡的世界》座谈会,主要由中作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及京城多所高校,还有一些陕西专程赴京的评论家这几方面组成。
至于评论家阵容,有鲍昌、谢永旺、朱寨、陈丹晨、缪俊杰、何西来、顾骧、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张韧、雷达、蔡葵、曾镇南、李炳银、晓蓉、白烨、朱晖、王富仁、王愚、李星、陈学超、刘建军、蒙万夫、李健民、白描、李国平
这个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名单,外行可能并不了解。
但如果有心查阅一下这些专家的学术水平,就能知道这些专家的分量。
完全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年代最顶级的评论家团队。
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最权威也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
可以说《城》对《平凡的世界》足够重视。
也可以说,路遥以及主办单位《城》都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有极大信心。
毕竟,文人或者说艺术家都有一种向往,就是能在京城办展览或者开研讨会。
京城毕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专家评论家艺术家云集,在这里受到肯定,就代表在国内获得了最高评价。
当然,是必须在对作品有了十足把握之后,才会决定在京城开研讨会,否则弄个灰头土脸,就得不偿失了。
“江弦,你来了。”
江弦一到场,《城》的苏晨便凑了上来。
很多人的目光也随他看了过来。
如果说在场的这些专家灿若繁星,那江弦可真就是一轮皓月了。
谁不认识江弦啊?
如今文学界的大明星!
“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啊。”
“快坐快坐。”
苏晨带着江弦在一个极靠前的座位上落座,这也代表着他们主办方对江弦身份的看重。
坐在江弦身旁的,是《延河》的主编白描,江弦正想和他搭几句话,结果听到身后有人窃窃私语。
“怎么会写出这种作品。”
“是啊,有失水准、有失水准。”
研讨会并不墨迹,人员到齐以后很快开始。
《城》的副主编谢望新,以及《小说评论》的主编王愚主持了这场研讨会。
作为作者,路遥先是谈了谈自己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然后便像个小学生一样,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像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接受中国文学评论界考官严苛的审视。
“哪位先说说?”
谢望新看了看四周,评论家们互相推脱了两句,最后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色严肃的评论家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
“那就让我先说说吧。”
“路遥同志这部《平凡的世界》,恕我直言”
“实在难以达到优秀长篇小说的标准。”
这么一句话,立刻惹得路遥以及主办方全都吸了一口凉气。
然而更难听的还在后面。
“故事节奏拖沓得让人难以忍受,就像是一辆老旧的牛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半天都挪不了几步。”
“全书这么多字,情节却进展缓慢,我如果是读者,很容易就会在这冗长的叙述中失去耐心”
这位评论家抒发完自己的观点,空气顿时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似乎每一丝空气都被凝重的氛围所凝滞。
谢望新勉强的笑笑,“感谢何西来同志的批评,咱们畅所欲言嘛,还有哪位有什么想说的观点?”
谢望新原本指望的是,有人能带来不同的观点,对何西来进行反驳。
没想到另一位头发白的评论家站起来,紧接着批评道:
“我也赞同老何的说法,从叙事结构来看,整部作品显得毫无新意,完全是传统写法的刻板延续,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平凡的世界》就显得太平凡了,在思想深度上明显不足!”
紧随其后,又是一位位评论家站起。
甚至有人愤慨的表示:
“我真不敢相信,这部《平凡的世界》竟然出自《人生》作者之手。”
在发表作品前举办研讨,会往往是为了给作品造势,虽然不跟后世似得,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但一般也都会说些好听的,这也是文学界的老惯例。
可任谁都没想到,今天这场《平凡的世界》研讨会,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专家们不仅没有给予很高评价,甚至认为《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较低。
一句句话如同秋风扫落叶,将《平凡的世界》贬得一文不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