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地利之优
第631章 地利之优可偏偏地形上帮了司马懿大忙,不但有成都挡在广都前面,两翼居然还有河流保护。而且如今时间已经进入四月,各条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开始因为春暖开,雪山积雪融化而大大增加,开始进入了汛期。
以往可以人渡的地区,如今已经不再行得通。
司马懿正是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些情况,才有了这一豪赌。
第二个原因则是联军拥有骑兵优势,骑军总数是左幕军的近三倍。骑兵的优势可以压制左幕军骑军的袭扰和刺探。
第三个原因是沿途有三座现成的城邑为依托,而且城邑之间的距离也恰到好处。成都至郫县大约五十里地,而郫县至灌地也是五十里地,最后自灌地至繁城县则只有四十里地。
如此一来,按照司马懿的计划,再在郫县、新都、繁城、灌地征伐数千民夫,然后将这总数两万四、五千众的民夫分成三批,分别负责成都至郫县,郫县至灌地,灌地至繁城的转运任务。
如此一来,民夫只需要一日即可抵达目的地,然后次日返回,休息半日,循环往复如此这般,转运效率必然相当之高。
以司马懿和杨修的预估,如此这般操作,每个青壮劳力,配以独轮车,当可日转运粮食三石以上,若是能够加上畜力的话,当日可运送的粮食高达十石至十五石。如果既没有牲口,也没有独轮车,那则只能转运一石。
以上是正值年轻力壮的青年劳力,若是年纪较大或者较小的普通民夫则稍差一些,为青壮劳力的三分之二。
至于老弱妇孺的负重则不足一石,只是司马懿因为各种原因,根本没有动员这部分人力。
如此一来,以平均九千人计算,每两日可转运粮食两万八千石粮食,所运送的粮食可直抵繁城。
再加上成都城内拥有的数千头耕牛和驽马,以及两千多辆大小车辆,每两日可以转运的粮食可以再增加三万余石。
故此,最乐观的情况下,每两日可以转运六万石以上的粮食。
以成都城中百万石粮食的储量来计算,只需要在成都再坚持一月时间,便能将粮食悉数转运。而考虑到其中产生的消耗,转运完毕的时间只会更加提前。
况且退一步来说,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司马懿也有预案在腹,到时候宁可一把火烧了,也绝不叫粮食落入左幕军之手。
对于曹昂、司马懿来说,只要曹军能够在成都城中坚守一个月。届时曹军将裹挟三万余蜀军,并两万余青壮,以及百万石军粮成功撤退。退至繁城之后,便能得到什邡、绵竹的接应,再有一月,便可退抵涪城。
面对如此之大的收益,上至曹昂,曹仁,下至曹纯、曹休,史涣、张绣等诸将都是鼎力支持的,虽然众人都知道风险很大,却无一人反对。
**
河南,雒阳。
当收到剑阁、天雄沦陷,蜀中曹军已经为左幕军所截断,形同包围在蜀中的消息后,曹操半晌没能回过神来。
等到他清醒后,第一句话却是:“速去将志才、文若、元让、文和等人请来。”
因为催促的急,各人都将手中诸事放下,一路紧赶慢赶,来到大将军府中。
此时,曹操早就已经在正堂上等着众人。
众人上堂之后,正要行礼,却被曹操所阻。
只见他摆了摆手,有些迫切的挥手道:“诸君不必多礼,快请入座吧。”
众人心中一沉,能让曹操如此焦急的,必然是大事,而曹操此刻脸上满是僵硬,没有半点喜意,看来事情多半不妙。
接下来,自然是曹操将军情通报给堂上诸位。虽然众人已经有所猜测,可等到听见曹操所言时,依旧被震惊到了。
曹昂、曹仁那两部将近六万人的兵马,可都是曹军精锐啊。
曹昂所部那两万人,皆是曹家嫡系,以曹氏中间子弟为骨干组建起来的。而曹仁统领的所部人马,虽然不是曹军嫡系,但俱是精兵强将,譬如张绣的凉州兵,不但战斗经验丰富,更有大量骑军,是难能可贵的精锐战力。
但凡要是这六万人回不来,曹氏虽然不至于当场暴毙,但最少也是断了一条胳膊。
最先说话的竟然是曹操,他向着戏忠询问道:“志才,豫州、襄阳方向的左幕军有何动作?徐州的骠骑军又如何?”
如今曹氏的情报都由戏忠掌握,并分门别类,拣选重点,经过他的挑选之后,才送呈给曹操。
戏忠沉思片刻,用极为肯定的语气回答道:“启禀明公,这几处一如平常,不见有何异动。”
曹操点了点头,旋即又转向夏侯惇,问道:“元让,如今各处还能抽调出多少兵马?”
夏侯惇闻言,一对粗短的眉毛几乎蹙到了一起,思考良久后,才有些犹豫的回答道:“兖州至多再抽调八千到一万人,豫州最多只能抽调数千人,南阳可动用的也不超过五千人,唯有河南,还可以调动数万人。只是……”
夏侯惇的未尽之意,曹操自然相当清楚。
河南的兵马不但最为精锐,且直属于曹操,对他最为忠心,是曹操手中的王牌力量,也是整个曹氏集团的战略预备队。
任何方向出问题,居于河南的这支王牌军都可以随时驰援,且河南位于曹操的腹心之地,也是抵达周边最为快捷的地区。再加上原本残留的官道,机动起来相当便捷,不论去往哪个方向,快则十日,慢则半月,都能抵达战区。
眼下局势紧张,各地的兵马都抽调的很严重了。
曹氏拢共有二十万余万兵马,其中嫡系有十余万,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是曹氏部曲,是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曹氏宗室一系将领拉起来的兵马,这股兵马人数最多,大致有十万人。
不过其中有半数人马是建安四年后,曹操得到了刘封父子的支持,财政大为好转之后才得以扩编的,主要的兵员是各地的败兵、流民,以及其他派系部曲中的勇武精锐之士。
第二派则是曹操在兖州东部,青州南部逼降的百万黄巾军,并从中得到了三十万青壮。
事后,曹操从这三十万青壮中拣选出了四万人编练成军,号为青州兵,剩下的大部分用于屯田,同时也作为青州军的补充兵员,随战随补。即便后来财政好转,也未有继续扩充。
第三派则是兖州派,人数也是只有四万余人,主要是继承自鲍信的泰山军于禁所部,程昱的济阴军,李整的山阳军,吕虔的任城泰山军,以及最后收编的陈留降兵。
以上这三派都算曹操的嫡系基本盘,都是相当忠心的,得到的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尤其是前两派,更是曹操的心头肉,军械补充,粮饷待遇都是第一档次的。
除了这十四万人外,剩下的就是外藩军,包括张济、张绣叔侄的凉州军,刘表、蔡瑁的荆州军等部众,兵马大概总有五万人左右。
这些兵马虽然对曹操宣誓效忠,但忠心度上还是没法和嫡系相比。
同时,曹操也担心逼反了他们,对这些兵马只是进行了部分调度削弱,而暂时还没有想要瓦解消化他们的心思。
原先曹氏的布防,是以嫡系中的兖州派镇守兖州本土,以张绣、张济叔侄分别辅佐曹仁、曹洪镇守关中和南阳。又以刘表、蔡瑁的荆州军辅佐夏侯渊驻守豫州颍川南部,防范左幕军。
曹昂所部便是从河南抽调了曹操直属的部分精锐兵马,再配合他自领的部曲,组成了南下军团,这对于各地的防务影响并不大。
可曹仁那四万人影响就不小了,他可是分别从兖州、豫州、关中抽调了一万人,等于将各个防区的辅助兵力抽调了多则近半,少则也有三分之一之多。
这要是再抽调,各个防区可就只剩下曹军骨干了。
夏侯惇总领军政,对这些情况掌握的很清楚,故此才会如此为难。为今之计,只能出动河南尹曹操的王牌南下解围,可这却不该是他夏侯惇主动提出的建议。
夏侯惇固然不明说,但曹操不可能领会不到他的意思。
不过曹操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继续转头看向荀彧:“文若,京都之中,军械、粮草储备如何?”
荀彧对这些数据了如指掌,很快就回答了出来:“长短兵器储备有数万件,铁甲八百余套,皆已修缮一新,皮甲两千两百套,乃是去年新制。弓一千六百张,弩七百副,箭矢十二万三千三百余支,粮草四百余万斛。”
顿了顿后,又继续补充道:“只是如今正值春耕,若是动员劳役,不但会影响今年赋税,更会引起百姓的不安和怨气。”
荀彧说完之后,戏忠也是主动开口,赞同道:“明公,若是有可能的话,最好还是同左将军议和,换回少将军等为好。”
曹操点了点头,没有表态,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似的。
片刻之后,曹操抬起头,看向贾诩:“文和,汝素来多智善谋,值此危急时刻,君可策献我?”
“明公谬赞了,诩本西凉鄙人,无甚才学,得明公器重,铭感五内,但有所思,必竭尽回报明公。”
贾诩闻言,先是谦逊的拱了拱手,随后故作沉思片刻后,才开口继续说道:“先前祭酒所言,乃是正理,兵法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名,便是此理。若能与左将军说和,即便付出些许代价也是极为值得的。”
曹操眼中闪过深思,戏忠、贾诩二人都提议议和,可见局势之恶劣。但曹操也有自己的苦衷,并非是他不想议和,而是他深知此番入蜀很可能踩过刘封的底线了,这才会引来对方聚拢大兵,企图将曹氏偏师尽数坑于蜀中。
如今对方牢笼已成,局势大优,自己即便肯舍下老脸求和,也不知道要为此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
曹操内心曾易地而处,若是自己处在刘封的位置上,最少也会开口索要汉中和南阳吧?
这让他如何能舍弃?
汉中张鲁、南阳刘表,皆是归顺自己和朝廷的忠臣。若是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求和,日后还有何人敢投奔自家?
更别说汉中易守难攻,是遏制益州方向的兵家要地,守汉中则关中安,关中安则雒阳宁。把汉中拱手相让给刘封,关中可就全部暴露在对方的兵锋之下了。
汉中如今有人口四五十万,足以支撑起五万以上的大军北伐关中。如此这般,自己得在关中放置多少兵马才能放心?
更别说南阳了,这可是既能北攻关中,又能东出颍川的要地。
“明公可是忧虑左将军不允?”
贾诩似乎是看出了曹操的犹豫不决,也猜到了其犹豫不决的原因,主动开口解围。
曹操起身站直,一甩宽袖,长叹一声苦笑道:“易地而处,某也不会轻易答应啊。”
贾诩轻声劝道:“明公何不双管齐下,一边整军备战,一边遣使求和呢?若是左将军执意不允,明公也可再定他法。”
曹操露出一丝满意之色,继续追问道:“那依文和之见,何等代价可动左将军之心呢?”
贾诩停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为难,但最终还是据实回道:“恐怕汉中与南阳不可复有也。”
曹操心中闪过一丝失望,这倒不是他对贾诩的回答不满意,而是因为贾诩的看法显然和他一模一样,这就意味着刘封很可能也会开出同样的价码。
曹操沉默了下来,在堂上不断的来回走着。
堂上众人也各自沉默,一时之间,只剩下了曹操的脚步声。
“好吧,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良久之后,曹操终于重新站定,当即下令道:“元让。”
夏侯惇当即应道:“末将在!”
“兖、豫、关中等地,不可再做抽调了。”
曹操的头脑还是相当的清醒,先前的抽调没有引起其他势力的警惕,那是因为抽调的是杂牌军。对于各路军阀来说,调动杂牌的驻地是常事,自然不足为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