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玄幻小说 > 洪荒:捡到东皇钟,重铸妖天庭! > 第505章 东华帝君的处置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05章 东华帝君的处置

    第505章 东华帝君的处置
    灵霄宝殿之内,祥云缭绕却难掩肃杀之气。
    殿内气氛因玉帝提出“佛法东传”这一决策,陡然紧张起来。
    众仙皆敛声屏气,目光齐刷刷地聚焦于太上老君,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位道门领袖的回应。
    希望这位太上道祖,能为他们道门做主。
    玉帝端坐于九霄云座之上,目光如炬,直直看向太上道祖,沉声道:
    “今日,朕欲推行佛法东传之策,以普度南赡部洲更多众生。”
    “太上道祖以为如何?”
    太上老君原本正闭目养神,似沉浸于那无上道法的玄妙之境,对外界的一切纷扰都置若罔闻。
    闻得玉帝发问,他缓缓睁开双眸。
    刹那间。
    太上老君的眼中似有星辰流转,蕴洪荒宇宙之奥秘。
    他白发皓然,白须飘飘,手持太乙拂尘,轻轻一挥,旋即起身。
    一袭玄色道袍,宽松飘逸,无风自动。
    太上老君向玉帝微微行礼,声音平和地说道:
    “陛下,西方灵山救驾有功,理应嘉奖。”
    “老朽当年,曾过函关,化胡为佛。”
    “佛,本是道。”
    “这佛法,也自道法而来。”
    “佛法东传,教化众生,亦是善举。”
    “此乃顺应天道大势,老道并无异议。”
    ……
    “化胡为佛”,亦称“老子化胡”。
    老子后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
    传说中,老子曾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化身佛陀释迦牟尼,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
    后世曾传有《老子化胡经》,详细记载了这一传说。
    唐朝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提升皇室的权威性和正统性,李氏皇族尊老子为祖先,宣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
    公元620年,唐祖李渊正式追认老子为始祖,并于羊角山为老子立庙。
    公元625年,唐祖李渊,下诏排名三教先后,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祖李渊的一道诏令,此正式定道教于唐之优先地位,于唐道教发展,起政策导向之功。
    后来,到了唐高宗,其更是直接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遂成唐之国教,于全国大力推广。
    人才培养方面,唐朝更是直接设立了“崇玄学”,专授道教经典,将其纳入唐之“国家教育体系”。
    所以,在唐朝,曾一度尊崇“化胡为佛”之说。
    ……
    而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曾对观世音菩萨说道:
    “这件兵器……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我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
    观世音菩萨对此,并未反驳。
    ……
    “这?”
    太上老君此言一出,殿内众神仙皆是一愣,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愕与不解。
    奎木狼眉头紧皱,如同一团解不开的乱麻,额头上青筋暴起,似在竭力思索着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他心中暗自嘀咕:
    “这佛法东传,日后道门地位是否会受影响?”
    “太上老君怎会如此轻易应允?莫不是其中另有隐情?”
    “这……”
    水德星君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手中水盂微微晃动,溅出几滴水珠。
    他心中满是疑惑:
    “这佛法东传,道门与佛门之间的平衡是否会被打破?日后三界格局又将如何变化?”
    “佛法东传……”
    太乙救苦天尊若有所思,手中拂尘轻摆,似在思索着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这重重殿宇,看到未来三界的格局变化。
    他心中明白,这佛法东传之策,绝非表面那般简单,背后定有诸多牵扯。
    ……
    一时间。
    道门众神神色各异,或忧虑,或惊愕,或沉思。
    他们原本以为,太上老君定会极力反对玉帝推行佛法东传之策。
    毕竟,南赡部洲乃道门根基所在,其历经无数岁月,香火传承绵延不绝,。
    法东传无疑会对道门产生深远影响。
    可是,没想到太上老君竟如此轻易地就认可了玉帝的安排。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众仙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讲究顺应自然规律(天道),避免人为强求。
    道门群神没想到。
    如今。
    这位太上道祖在这种事情上,还是如此的“顺遂天意,清静无为”。
    玉帝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嘴角微微上扬,似是对太上老君的回应颇为欣慰,缓缓说道:
    “老君所言极是,朕亦深知西方灵山救驾之功,佛法东传之善举,实乃普度众生之善缘。”
    然而。
    太上老君突然话锋一转,向前一步,拂尘轻扫,似在划出一道无形的界限,开口道:
    “然,南赡部洲乃我道门根基所在,香火传承已久。”
    “若西方灵山贸然传经,若恐会引起诸多纷争。”
    “届时,佛道两门弟子或因理念不同而起争执。”
    “三界秩序必将大乱,不利于三界稳定。”
    玉帝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
    “道祖所言亦有道理,只是佛法东传乃天道大势,不可逆之。”
    “若因噎废食,恐违天意,惹来天道惩戒。”
    太上老君微微一笑,说道:
    “陛下,老道并非要逆天而行。”
    “依老道所见,当下时机尚未成熟,佛法东传之事,不妨徐徐图之。”
    “西方灵山不妨先在南赡部洲小范围内试行,选一处道门影响相对薄弱之地,让佛门弟子前去传经布道。”
    “如此,既可观察佛法在南赡部洲的适应情况,又能避免与道门产生大规模冲突。”
    “待时机成熟,再行推广。”
    “如此,既可弘扬佛法,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他一向来秉持清静无为之道,顺遂天意而行。
    昔日,封神大战之时,他便“置身事外”,坐观道门截教、阐教相互争斗,而道门人教却得以保全自身。
    逆天而行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昔日多少洪荒大能,妄图逆天改命,却皆落得个身死道消、魂飞魄散的下场。
    此皆为天道之威,不可轻犯。
    当下,若天道大势如此,人力妄图阻挡,又有何益呢?
    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正所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势而为,方能契合天地之道,避免人为强求所带来的灾祸与弊端。
    “道之兴旺,自有其时。”
    太上老君轻抚长须,目光深邃,穿透岁月长河,洞察未来之事。
    他掐指一算,算到南赡部洲几百年后,有一李姓王朝,尊他为祖,自称老子(李耳)的后裔。
    他道教也将为其“皇室宗教”,即国教,受万民敬仰,香火鼎盛,道家影响力必将达到空前绝后之境。
    那个时候,即便佛教传到了东方。
    道教也足可压制佛教。
    正是:“佛高一尺,道高一丈。”
    倘若佛法东传确为天道大势,不可逆转,那便顺其自然。
    那么,在何时推行佛法东传,便值得细细斟酌了。
    ……
    玉帝的目光在殿内众仙身上扫过,似在征求众仙意见。
    此时,太白金星出列,拱手说道:
    “陛下,太上道祖此计甚妙。”
    “既顺应了天道大势,又顾全了三界稳定,实乃两全其美之策。”
    玉帝也是微微颔首,说道:
    “太上道祖所言极是,朕自会权衡利弊,确保三界安稳。”
    如来佛祖双手合十,脑后佛光闪耀,说道:
    “太上老君慈悲啊,这佛道两门皆以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为己任。”
    “贫僧定会约束门下弟子,与道门和睦相处,共同为三界和平出力。”
    天庭众神,对此自然有异议。
    有的担忧道门地位受损,如大厦将倾;有的害怕自身利益受影响,似寒蝉凄切。
    但玉帝这位三界之主,太上老君这位太上道祖,两位大佬都意见一致了。
    他们还能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将心中不满压下,静观其变。
    ……
    随后,灵霄宝殿内气氛陡然一紧。
    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玉帝眉头紧蹙,神色威严,缓缓开口道:
    “今日召诸位仙卿前来,尚有一事亟待商议。”
    “这东华帝君竟敢反天,如今已被西方如来佛祖镇压,锁于天牢之中。”
    “诸位以为,该如何处置这逆贼啊?”
    其实,玉帝最希望看到的,自然是如来佛祖能直接将东华帝君打得形神俱灭。
    如此,便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了。
    奈何出家人慈悲为怀,不杀生,不可犯下杀戒。
    故而,东华帝君虽遭西方如来佛祖镇压,却依旧留得一命。
    只待天庭商议如何处置。
    玉帝的话音刚落。
    便见有太阴星君莲步轻移,出班奏事。
    她身姿婀娜,面容清冷,声音也是很冷:
    “陛下,东华帝君胆敢反天,此乃大逆不道之罪。”
    “若不严惩,日后三界之中,恐有更多宵小之辈效仿,三界秩序必将大乱!”
    “当押赴斩仙台,立即斩首,以儆效尤!”
    紧接着。
    又有那奎木狼星君,高声厉喝道:
    “太阴星君所言极是!”
    “这东华帝君平日里便自恃身份,不把陛下放在眼里,如今竟敢反天,若不杀他,难消我心头之恨!”
    “陛下,此等逆贼,留之何用?若不除之,三界必将永无宁日!”
    太白金星手持拂尘,缓步出列,向玉帝行了一礼,开口道:
    “陛下,东华帝君犯下如此滔天大罪,按律当诛啊!”
    “若不严惩,天庭律法何在,陛下威严何存?”
    托塔天王李靖手持玲珑宝塔,威风凛凛地出列,大声说道:
    “陛下,臣附议。”
    “东华帝君反天,乃是对天庭威严的公然挑衅。若不严惩,天庭颜面何存?”
    “三界众生又将如何看待天庭?”
    “末将建议,将他押上诛仙台,受那诛仙之刑,去其仙骨,让其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以震慑三界!”
    “让那些心怀不轨之徒知晓,反天者,必遭天诛地灭!”
    此时正是表明立场的关键时刻。
    天庭群仙皆知,此乃关乎自身利益与站队之大事,故而纷纷各抒己见,和那凡间的菜市场一样。
    一时间。
    “杀了东华帝君!”
    “让他魂飞魄散!”
    “诛灭了东华帝君!”
    ……
    天庭群仙大多建议将东华帝君直接诛杀,让其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以绝后患。
    “既然如此。”
    玉帝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神色间似有决断之意,正要下达对东华帝君的处决令,开口道:
    “那么,就将东华帝君押赴……”
    忽然。
    太上老君缓缓开口道:
    “陛下,且慢。”
    玉帝微微皱眉,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悦,如电般射向太上老君,开口道:
    “太上道祖有何异议?”
    太上老君神色从容,开口道:
    “说来也巧。”
    “老朽刚才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竟算到这东华帝君与我有一段师徒之缘。”
    “老朽斗胆向陛下讨个情面,留这东华帝君一面,或许日后他还有改过自新,为天庭效力之日。”
    “师徒之缘?”
    “这东华帝君是太上道祖的徒弟?”
    玉帝闻言,眉头一皱,面上瞬间生寒,却还是笑道:
    “老君莫不是说笑了,这等大事,岂能儿戏?”
    “东华帝君反天之罪,罪不容诛,岂能因你这莫须有的师徒之缘就轻易放过?”
    太上老君也是笑道:
    “是真是假,陛下有昊天镜,可洞察三界,推演过去未来。”
    “何不推演一番,真假自知。”
    玉帝目光紧紧盯着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也是毫不退缩,看向玉帝。
    一来,他算了一下,这东华帝君合该入他人教,确实和他人教有缘,为他人教子弟。
    二来,东华帝君若死,佛法再东传,玉帝又得灵山相助,来钳制道门。
    那这个三界,不是彻底就是玉帝说了算。
    玉帝想敲打道门,就敲打道门,想分走道门的利益,就分走道门的利益。
    如此局面,自然不好。
    他保下东华帝君一命,将东华帝君握在手中,那就是将一个“隐太子”握在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可以限制玉帝的心思和权力,让其无法为所欲为,肆无忌惮。
    简而言之便是:
    “你爱要是干的好,你就继续干。”
    “你玉帝若太过分,做得不好,隐太子在手,我们也可以考虑换了你。”
    三来嘛……,他要这东华帝君,自有谋划。
    ……
    太上老君方才于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巧妙地卖了如来佛祖与玉帝一个天大的“面子”。
    于佛法东传这一影响三界格局的大事上。
    太上老君未发一言反对,亦无半分异议,仿若默许了这一既定之事,为佛法东传之路扫除了一道潜在的阻碍。
    在这三界之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利益纠葛恰似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这三界混,不是打打杀杀,三界是人情世故,是你来我往啊!
    在这三界混,你卖我一个面子,我卖一个面子,大家来来往往。
    不然,互相不卖面子的话。
    大家就是直接撕破脸皮,掀桌子干了。
    如来佛祖得了这般好处,心中对太上老君的这份“情谊”自是门儿清。
    如来佛祖自然也是借这现成的“东风”,欲借献佛,进一步巩固与道门那微妙如丝、却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而且,常言道得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这三界的权力棋局中,若将东华帝君比作那飞鸟和狡兔,那他如来佛祖所代表的西方灵山,便如同那玉帝手中的良弓和猎狗。
    若是飞鸟尽,则良弓藏。
    倘若东华帝君就此彻底形神俱灭,那玉帝在这三界之中,便少了一个心腹大患。
    玉帝本就生性多疑,行那“过河拆桥”之事,也并非全无可能。
    到那时,到那时,西方灵山在玉帝岂不是呼之即来,招之即去?
    但是。
    若是给玉帝留一个东华帝君这样的潜在威胁在,情况便大不相同了。
    这就好比在玉帝的权杖之下,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不可掉以轻心。
    如此一来,玉帝就需要多多仰仗他西方灵山,多多仰仗他西方如来佛祖。
    如此这般,那“佛法东传”之事,玉帝也能多加配合,给予更多的支持与便利。
    而他西方灵山,也能借此机会,在这三界之中捞取到更多的好处。
    于是。
    如来佛祖双手合十,神色庄重而肃穆,缓缓开口道:
    “出家人不打诳语,老僧也向来以慈悲为怀,以真言度世。”
    “方才,老僧以慧眼观之,洞察三界万象,推演因果轮回。”
    “太上道祖所言为实,东华帝君确实和太上道祖有一段师徒之缘啊!”
    ……
    玉帝闻言,面色瞬间变得铁青,阴沉得可怕。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