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东溟回归,佛法东传
第363章 东溟回归,佛法东传海外,东溟岛。
大船停留在海港之中,远方海面波澜不惊,微波卷动,荡起一串串波浪,怪石嶙峋的海岸上,两道身影屹立在岸边,任凭惊涛拍岸,微风扬起裙角,两人依然矗立在此。
这两人,一个是雍容美妇,一个是青春少女,面容有六分相似,她们正是现在东溟岛的掌权者,单美仙母女。
单美仙眺望远方,温润如水的眼眸露出淡淡的哀伤,“婉晶,娘打算回中原了。”
单婉晶没想到母亲会有这样的想法,当即问道,“娘亲,我们在东溟岛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去?”
单美仙眼角微扬,声音里透着轻快,“娘亲的仇家死了,这东溟岛虽是我们的基业,但远离中原故土,太小了。娘若是一人也就罢了,可是怎能让你日后还待在这小小的岛屿之中呢?”
“以前你也去过中原,那里的繁华是东溟岛比不了的,以后,我们就要在那里生活了。”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天知道,当她看到边不负的人头之后,心里有多痛快,积累在心里几十年的怨气一朝爆发,那天,她罕见的哭了,哭了很久。
但她深深的明白,自己能报仇,不是因为东溟岛,而是因为那个人,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当初的许诺,放在最开始的时候,她都不敢想象。
阴葵派的强大,她心知肚明,边不负有魔隐之名,更不是那么好杀的,在她看来,即便是那人武功高强,背后有着宋阀撑腰,也未必能轻易杀死他。
天下之大,若是一个人一心逃亡,躲在深山老林,要找到他,难如登天。
她更没有想到,宋阀起事如此之快,不到数年时间便席卷天下,成为了继杨坚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国家,有这样的势力做靠山,即便是阴葵派,也不得不俯首。
只是一句话的功夫,祝玉妍便不得不乖乖奉上他的人头。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样,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自己多年来的夙愿就这么完成了。
边不负的人头送到之后,她并没有因为对方死了就放过,而是将他的头盖骨制成了漆器,她要这个家伙永世不得翻身,如此,才能解她的心头之恨。
单婉晶听到母亲描绘的未来,闪亮的眼眸露出希冀之色,而后又摇摇头,“可是,娘,我们好不容易才掌握了东溟派,现在就要放弃吗?”
单美仙摸了摸她的小脑袋,笑道,“现在,也该告诉你娘的真实身份了。”
说着,就把她的身世和经历一字一句的说出来,说这些的时候,她的内心十分平静,没有怨恨,也没有扭曲,就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
“娘,原来你这么不容易……”
单婉晶听完,眼里已经满是泪水,扑到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她从未想过,娘亲还有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想到她口中的祝玉妍,还有那个男人,她心里就痛恨不已。
自己与娘不得不在这海岛上生存,全是因为她们,她更心疼娘亲的不容易。
单美仙搂着女儿,轻拍她的背,安抚道,“好了,都过去了,边不负已经死了,娘也能放心的带你回中原,不会有人再惦记咱们了。”
以前,她很少涉足中原,就是担心再遇到边不负,那个魔头如果知道自己还有个女儿,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对于魔道中人而言,母女盖饭不是什么难事。
哭了好一会儿,单婉晶才压抑住内心的情绪,擦了擦眼泪,忧心忡忡的问道,“娘亲,我们回中原,外……那个女人不会找我们吗?万一,她再找上门,我们该怎么办?”
闻言,单美仙嘴角露出一丝冰冷的笑容,“就算是找上门,那又如何?阴葵派不是当年的阴葵派,我也不是当年的我,她们不敢动我,相反,还得毕恭毕敬的把我们供着。”
“为什么?”单婉晶眨巴着眼睛,一脸懵懂。
“你难道忘了,我们这几年打造的兵器都送去哪了?”
轻轻一语,单婉晶恍然大悟,“对呀,有宋阀撑腰,那女人不敢对我们怎么样。”
单美仙一脸宠溺的看着她,“你啊,在这里可以说宋阀,到了中原,你就必须称朝廷,知道吗?”
单婉晶吐了吐舌头,俏皮的道,“娘,我知道了。”
“这东溟岛与东溟派为娘也不打算要了,当初在这里打拼,只是想给咱们娘俩一个栖身之地,现在仇人都死了,再维持这些也没有意义了。”
说着,单美仙转身望着远处,那里是东溟派的驻地。
“我打算将这里献给朝廷,连同东溟派的兵器铸造冶炼技术,一并奉上。有了这些,咱们娘俩的护身符更踏实了。朝廷有两位大宗师坐镇,任何人想要动我们都得先掂量掂量。”
单美仙能从孤身一个女人做到东溟派掌门,自然不缺少魄力和眼光,什么基业都是虚的,唯有圣眷和朝廷庇佑才是真的。东溟派是最先资助宋阀的势力,现在宋阀化家为国,不会亏待她们。
只是,情分总会随着时间变薄,宋缺贵为君主,能不能记得她们还是两说,自己送上东溟派的基业,也能增加自己的筹码。
而且……
想到这,她回头看了看自家的傻女儿,心里幽幽叹气,希望她能在中原找到如意郎君吧。
“娘,你放心好了,就算朝廷不管我们,就凭我们和那两个小子的情谊,也没人敢动我们。”单婉晶脸上闪过思索之色,想到了两个人。
“他们?”
单美仙眼里浮现出两个衣衫褴褛的影子,当年,偶然相遇,自己一时恻隐之心,顺手救下这两个小混混,可谁能想到,人生的际遇如此离奇。
当初的两个小混混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天下有数的大人物,一个是皇帝宋缺的亲传弟子,朝廷实权将领,一个是天下第一人的高徒,道门公认的道子。
想到这些,竟然让她生出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些变化,太离奇了,说出去很难让人相信。
这时,她又看了看自家女儿,心里陡然浮现出一丝想法,要是女儿能嫁给他们其中一个就好了,只是下一刻,她又暗自摇头,换做以前还有可能,现在他们的身份差距太大,不可能了。
“走吧,婉晶,我们回去。”
……
数日之后,一艘艘五牙大船停靠在东溟海岛旁边,从上面走下来一个个穿着官袍的人,单美仙母女带着东溟派众人与其完成了交接。
然后,她带着女儿以及几十个侍女,载着这些年积累的财富,返回中原,至于东溟派剩下的人,已经不关她的事了,以后的东溟岛属于朝廷。
……
洛阳,贞观殿。
宋缺伏在案上,看到一封奏折,嘴角微扬,露出淡淡的笑容。
天下初定,他也不得不暂时放下武道,一心扑在政事上,看到下面人上的奏折,上面提到了东溟派,他忽然想起了当初宋阀起家的那段时间。
若非有东溟派的武器供应,宋阀也不能顺利完成扩军,进而拿下蜀地作为大本营。
这份情,他一直记在心上,既然对方这么上道,他也不吝赏赐。
“来人。”
下一刻,便有宫人上前候着,“陛下。”
“命尚书省拟旨,封单氏为五品东溟夫人。”
“诺。”
刚回到洛阳住下的单美仙母女收到朝廷旨意,一下子被这个巨大的惊喜砸晕了,五品诰命夫人代表着单美仙以后就是有官方身份的人,有了这个护身符,她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加安稳。
接到圣旨后,单美仙朝着皇宫的方向,再三叩拜,待宫人离开后,她激动的哭了出来,自从当年那件事发生之后,她的心里就一直没有安全感,直到这一刻,有了这份诰命,她的心才彻底放下。
……
东瀛小岛。
一艘艘船只靠岸,紧接着,一个个穿着僧衣的和尚从船上走下来,年轻的小沙弥望着荒无人烟的海岛,不解的问道,“师傅,我们为什么要冒着远渡重洋的风险,来这海外蛮夷之地?”
老僧听到这个问题,深深的叹了口气,“阿弥陀佛,中原已成是非之地,佛门灾劫到来,只有这蛮夷之地才能供奉我佛。”
小沙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学着师傅的样子口诵佛号,“阿弥陀佛。”
吴国灭佛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佛门的影响也是空前绝后,以前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都只是割据政权行事。
就算是后世的唐武宗以及后周柴荣灭佛也都是一部分北地政权推行此事,因而使得灭佛之事很不彻底。
但这次,宋缺以开国君主,大一统的国家推行此事,纵然下面官吏执行有偏差,但大势之下,佛门的势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各处官员都在清查寺庙田亩,查抄寺庙钱粮,逼迫青壮僧人还俗,甚至在南方,官府执行的更加彻底,因为这是宋缺起家的地方。
而恰巧,南方正是佛门势力最为雄厚的地方,这一切还得追溯到前朝梁武帝崇佛,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尽了多少世事的兴衰,其中也可以看出佛门势力的强大。
但是现在,这些情况都得到了遏制,佛门的钱粮,人口,田亩能极大的补充新朝的财政空缺,即使有官员信佛崇佛,但面对这黄澄澄的金子和铜佛,没有几个人能淡定。
在钱财面前,佛又算得了什么?
敢问佛祖,他有几个师?
就算是朝廷吃大头,下面的官员拿小头,也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这便是堂皇大势,上下一心的推行下,灭佛的意志得到了极为彻底的实行。
可谓是,佛门跌倒,朝廷吃饱。
积蓄了数百年的钱财,没能献给佛祖,全都便宜了朝廷。
这样的大礼包,可遇不可求,韭菜也只能割这一茬,以后,佛门再想积蓄这么多钱粮已经很难了,就像是宋明以来,没有君主再盯上佛门。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划不来,佛门的钱包都被前面的皇帝榨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有寺庙很有钱,但要为了这些钱去动摇民心,得不偿失。
当信仰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信仰也是民心的一部分。
原本,道门也是能做到,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葬送了东汉王朝,再到后面的五斗米教,道门便逐渐躺平,主打上层路线,该宅的宅,该炼丹的炼丹。
宋缺崇道抑佛,也不会有东汉的黄巾之乱,因为现在的道门四分五裂,有楼观道,茅山宗,天师府等等一系列道门大宗。
这些教派路子都不一样,很难拧成一根绳,自然也造不起来反,道门也失去了群众根基,压根成不了事,因而,宋缺才不担心道门会成为隐患。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吴国若有后继之君沉迷于炼丹修仙,不问朝政也是极有可能的,只不过,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人物,就算是道门不兴起,也改变不了什么。
就这样,在吴国灭佛的背景下,中原佛法东传,给这荒芜的东瀛小岛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圣僧来了,东瀛就雄起了,佛法来了,东瀛就太平了。
东瀛各地的割据势力听闻有大批中原僧人东渡而来,也顾不上还在开战,争先恐后的派人迎接中原高僧,在东瀛,中原人就是高人一等,他们就是文明的象征。
不过,有能力东渡过海的僧人以前都是在财力雄厚的寺庙生活,他们认字,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现在落后的东瀛人急需的东西。
假如没有中原的影响,这东瀛小岛,就算是过上几千年,也衍生不出璀璨的文明,他们的眼界就只有那么小,见识只有方寸之地,自然孕育不出深厚的文明传承。
于是,离开中原,佛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深深影响了日后的东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