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只来了俩千户
第181章 只来了俩千户要说还是得锦衣卫,陆百户最先得到消息,急急的跑进院子高声嚷嚷。
正赶上一院子的人都在晒太阳,陈默立刻起身问贾川:“你是不是得出城迎一下?”
贾川想了想说:“你去吧,我就不去了,那些人或许还留了人在开封,我出去了容易送命,想来京中来人能体谅,你说的严重些便是了。”
陈默和高云天赶紧回屋换上一身工服,带着陆百户急匆匆的出了院子。
高云朵站在院中慢慢挪动双脚,让自己的后背迎着暖阳,而后问道:“你不是推断他们还有厉害的人吗?他们怎这般沉得住气?不应该想法子再进来一次,试试能不能将你杀了?你住在哪个院子他们一定知道。”
贾川晃悠着躺椅,说:“老头和光头都被咱们留下了,剩下的我觉着他们应该是贴身保护在开封这几个重要人物的,不会轻易派出来。”
“几个?”高云朵轻轻摆了摆手说:“不管这个,你一直没说他们为何要用碎尸引你去找暗道?”
贾川坐起身,而后直接站了起来,留躺椅独自晃荡。
“这人吧,有时候太过自信了着实不好,我好像能想到在一间书房中,一个老头捋着胡子,在昏暗的烛光下说‘哼,我看他会不会被吓死。’”
董圆圆抚摸着寒光的毛,抬头问:“是不是他觉着吓人,便觉着其他人也理应会被吓到?”
“确实吓人,你郑叔吓得把过年吃下的好东西都吐出去了,但是在我看来,确实是多此一举,他要的是我下到地道中,惊慌之下被前后夹击,他们没想到咱们会自己找去,原本是要等秃鹫吃饱了飞出来报信的,报信的方式可能是叼着血肉沿路洒,不知道,我是这么猜的,总之他们觉着时间把控在他们手中,但是吧……”
“大哥若真像他们想的那般被吓到了,吐的昏厥过去,他们岂不是白忙乎了?”
“说的就是,一方面他们觉得我会被吓到,一方面又想着我能坚持找到暗门,很拧巴,但正因为咱们是自己找去的,时间上算是提前了,陈默他们下去才没有与光头面对面,而是往回走的时候光头从后面追上来,而那老头也没来得及下地道,那问题来了,他们是刚刚进城的,怎会如此了解采药局?”
“肯定有带路的!”董圆圆说。
贾川点头说:“可惜那晚太黑,临近了才会看到。”
“那带路的人现下是否还在采药局?”沐莲问。
贾川摇头说:“他们对采药局比咱们了解,我又没有足够的人手,这些事等他们查吧,我能查到这个地步就不错了,我刚还说呢,人不能太自信,我做起来费劲,别人做着容易,自然要将机会留给他们,功劳全我占了可不是为官之道。”
“你还想升官?”
“没有没有!我的意思是,别招人烦,以后就算不共事,不是也得留得美名在人间嘛。”
……
贾川想过朱瞻基会派哪些官员来,他是希望来的是张政,但他也知道张政和徐恭眼下怕是还在献县那个小山头挖呀挖呀挖,别的官员他又不太认识,只是担心来一个脑子不灵光的,他汇报工作都汇报不明白,那可就麻烦了。
且眼下他是真不敢出采药局,虽然他觉着推断到了这一步,杀他已没有任何意义,但若是那些人一根筋的觉着,只要他死了,这事儿在皇上眼中便与汉王脱不开关系,他的死便有扭转乾坤的重大意义的。
可能是这些人觉着时局把握的很到位,这个时候的皇上,必定很希望有点汉王的罪证,哪怕只有一丢丢的联系,也会安在汉王头上。
贾川想,若是换做别的皇帝或许真会这样,但朱瞻基应该能想到这件事的危害性,不可能不琢磨他们的真实意图。
所以贾川想的是,这一趟来的官员肯定少不了,级别也低不了,哪知只是来了带着人手的两名锦衣卫千户海风和孟军。
……
朱瞻基对这个案子很震惊,尤其是贾川在信中提出想要为朱橚开棺验尸,这便是等于告诉朱瞻基,贾川怀疑朱橚有可能是被毒杀而亡。
朱瞻基心中对这位五爷爷的死也有疑惑,他爹刚刚给了五爷爷一份安逸的晚年生活,算是彻底结束了这位爷爷一辈子频繁背锅的忐忑生涯,可没几日便传来五爷爷身染恶疾,医治无效,薨。
当时这件事没有引起什么波澜,那时候的朱瞻基正在去往南京的路上,大胖是想要迁都的,需要他先去镇守南京,这件事在朝廷上引起的轰动远比一个王爷离世大得多。
但朱瞻基是有印象。
在看了贾川的第一封信后,朱瞻基确实又等了几日,他需要贾川告诉他,这些人要毒药想要做什么?朱橚死了快一年了,他们并未停手,如此看来,朱橚只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块大石,并非目的。
参与的人大概会是谁?这对朱瞻基很重要,毕竟大胖死的也是太过突然了。
朱瞻基虽说沉得住气,但还是先让刘勉再增派些锦衣卫去开封,他能想到贾川人手不够,也觉着贾川的官职太低,若是周王不肯帮着周旋,怕是寸步难行,好在周王识时务,不然……
至于黔国公府,朱瞻基心里还是有数的,沐家人不会参与皇权争斗中来,除非天下要易姓,不再是朱家天下。
那么还会是谁?还能是谁?
正如贾川推断的那样,在现有不太清晰的证据中,很容易让别人认为此事与汉王脱不开关系,也最容易想到汉王。
待朱瞻基收到贾川第二封信,竟是呆坐了大半个时辰。
这封信中,贾川将审问得到的口供,据实上报,没有加任何个人意见。
朱瞻基原是想要发飙的,一方面觉着没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幕后主使竟然只是盐商,漕运上定是也有人暗中支持,而他们竟是只因迁都这件事,便想出了用毒物相要挟,要挟谁?要挟什么?
自然是要挟那些主张迁都的官员。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因这封信贾川没有写自己的推断,这些结论和问题是朱瞻基自己想到的因和果,只是过了一遍脑子,朱瞻基便觉出没这么简单。
而后他又想到了迁都,朱瞻基的怒火平息了一些。
他爹主张迁都,他爷爷当初喊的口号‘天子守国门’是便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但爷爷五次北征,在他爹的看来,边防压力早就减轻了,且南京作为开国都城,除了彰显正统之外,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江南又是赋税重地,都城在南京,便于财政调配。
他爹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用的顺手的人大部分都在南京,且北京城要建成如南京一般的帝都之相,劳民伤财啊。
还有一点,他爹的身体像是不太受得了北京的寒冬,南京更适合他。
可朱瞻基继位后,迟迟没有下决心,户部尚书夏原吉,永乐年间便是反对他爷爷北伐,劳民伤财而被下了大狱,他爹继位后,夏原吉官复原职,如今官至户部尚书,更是主张休养生息,他深知都城建在北京,势必要继续营建宫殿,且漕运维护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夏原吉与内阁首辅杨士奇都主张迁都回南京,如此可减轻民力,减少运输和建设所需的银两。
但内阁大学士杨荣和英国公张辅都主张不迁都,留在北京,这二人都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秉承爷爷‘天子守国门’的宗旨。
夏原吉曾屡次进言,若是迁都回南京,漕运需求可减半,且长距离漕运,损耗惊人,回南京后短途运输损耗少,民夫、漕船所需数量也会大大减少,户部支出可大幅节省,再说徭役,以史为鉴,因徭役过重而灭国的可摆在那了,如今莫说北京城,便是皇宫中多少宫殿还等着建造和修缮?
当时朱瞻基还曾想夏原吉说的有道理。
但朱瞻基是不太想迁都的,从本意上说,他更认可爷爷的思路,更何况他登基后最着急处理的根本不是迁都的事,而是他那个好二叔。
朱高煦就在山东,朱瞻基在北京都不放心,真说回到南京,离得可更远了,所以迁都的事暂时搁置,但在朱瞻基心中,他是有自己想法的,眼下他重新看了一遍贾川的信,心中的波澜依旧汹涌,他爹一再体恤运河边上的百姓,尤其是参与漕运的船户,脚夫,想出了兑运法,却被官商联手,不仅取走底层百姓该得的利益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生不如死,可结果反倒是让朝廷背锅!
朱瞻基怒气直窜脑顶,他扬手想要打翻御案上的茶盏,可手却停在半空不动了。
他想起爷爷跟他说过的话,太祖皇帝打下江山,各地官府仍旧是元朝留下的官员,一时半会儿的不可能全换了,且地方上也需安稳为上,怎可没有个主事的人?
可这些官员贪腐惯了,脑子里清楚已是改朝换代,但养成的恶习并未改变,太祖皇帝杀了又杀,像是根本杀不完一样,好像贪欲面前,那点恐惧根本不算什么,又好像是人人都觉着自己得天护佑,别人有事与己无关。
太祖本就恨贪官,使出诸多手段,哪怕剥下人皮罩在稻草人身上立在县衙中以示警示,都无用,太祖便更恨了。
“朕尝三日不食,与狗争糟糠,尔等锦衣玉食者,可知半粒米里藏乾坤?”
“哭贪官者,必是预备做贪官之人!”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未经饥寒者谈仁政,如同池鱼论沧海。”
……
祖父曾将曾祖父的话一遍遍讲给他听,这时这些话一遍遍在朱瞻基脑子里闪过,他突然明白过来:纸上谈兵者误国,脚沾泥土者安邦。
不从底层了解清楚,细磨新政,看似仁政,实则是递给当权者的一把剔骨刀。
不过也好,朱瞻基揉了揉发胀的额头,贾川确实是福将,这时候将这件事查明,未曾引起祸患,那便来得及。
这等样的事与献县那个小山一样,不宜让更多的人知晓,若是传于后世,知道一个劣绅加上几个贪官便想着改变朝局,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
陈默和高云天带着海风和孟军进了院子,院中人都已回屋了。
贾川正躺床上琢磨自己这般做会不会让来的官员觉着自己仗着皇恩,目中无人?
且来的官员理应先到府衙,他是不是需要去府衙拜见?这倒不是为了来日仕途上少些敌人,他就没想当官,只是人情世故的,总还是要顾忌到,不用行方便,但也不能有人故意下绊才对。
就在这时,陈默在屋外喊了一声:“我回来了。”而后等了片刻,这才推门进屋。
贾川一听陈默的声音,便从床上弹起来了,两步并一步的走到房门口:“都谁来了?”
贾川与陈默几乎同时都朝房门使劲,待房门被推开,贾川见到了与陈默一般穿戴的海风和孟军,愣了一下,高云天忙介绍道:“这时海千户,这是,孟千户。”
陈默补充:“这一趟只来了锦衣卫。”
“来了多少人?”贾川看向二人问。
海风皱眉,门还没进呢,这就问上了?
孟军也是不太高兴,虽说来之前指挥使交代要听命于这个叫贾川的,但总要先寒暄几句,给口茶喝,这回来的只是锦衣卫,若是还有其他官员,没有出城迎接便已是失礼,说什么有性命之忧,孟军觉着自己又不是三岁的娃娃,有锦衣卫护着,还能有性命之忧?
海风与孟军相互看了一眼,二人都沉下脸,没有吭声。
陈默忙说:“先进屋,他们这次带来二百锦衣卫,你若是觉着不够,还可就近从卫所调兵,刘指挥使的意思是,有些人犯可先行押解回京。”
陈默说着进了屋,安排两人坐下,高云天去找热茶了。
贾川看出二人脸色,苦笑了一下,他确实是着急了,可他也不打算解释,只是看向陈默说:“你安排他俩歇息一下,天黑后动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