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不合礼制
“回陛下!托陛下鸿福,少府各衙门官员已全部配备齐全,运转顺畅。少府辖下之官营农庄,现已遍布帝国各郡县,招募而来的宋地工匠技艺精湛,所造新纸质地优良,产量颇丰,足以供应各级官府及官办学堂日常用度。
只是各地乡学筹建在即,所需教材数量庞大,印制事宜该如何办理,还请陛下示下。”
他稍作停顿,见赢宣微微点头示意继续,便接着说道。
“陛下此前带来的那批精良铁轨,已于京畿要道全部铺设完毕,效果卓著,运输效率倍增。各地铁官辖下之铁匠,正在全力依样铸造新铁轨,工部亦协同勘测规划路线。
臣预估,至今年年末,至少可新修百里铁路。另,军阁各军团此番俘获之奴隶,除部分调拨工部用于直道修葺外,其余青壮男奴大多已投入铁路修建事宜。
至于俘获之年轻女奴,则已按例分批送至各郡县少府农庄,编入户籍,负责蚕桑纺织等务,以缓解布匹短缺之困。”
他一口气将少府近期主要事务汇报完毕,内容详实具体,与范增方才略显空泛的奏报形成鲜明对比,隐隐有彰显少府实务之功、压过监察院空谈的意味。
赢宣认真听完,略作思索,开口道。
“乡学教材之事,由内阁牵头,会同少府、礼部议定内容与印制标准,统一刊印,分发各地。所需费用,由少府支应。铁路修建乃国之大事,不可懈怠,需保证质量,加快进度。
奴隶管理务必要妥善,不得苛待,使其能安心劳作生产。农庄女奴所产布帛,除按额上缴外,允许其自行出售部分,以激其生产之志。”
“臣遵旨!陛下圣明!”
刘邦大声应道,脸上露出笑容,显得十分满意。
他偷偷瞥了范增一眼,带着不易察觉的得意。
范增依旧面无表情,仿佛未曾看见。
厅内烛火跳跃,将众人的影子拉长投在墙壁上,忽明忽暗。
一场小小的风波似乎已然平息,但水面之下,不同衙门之间的权责交织与暗自较劲,却才刚刚开始。
赢宣将一切看在眼里,并未再多说什么,只是目光深邃地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
赢宣的目光重新落回刘邦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
“方才你奏报,将大量俘获的年轻女奴分派至各地少府农庄。此举,除了缓解纺织人力不足,可还有别的考量?”
刘邦似乎早就料到有此一问,立刻躬身回答,语气比先前多了几分郑重。
“陛下明察秋毫。臣此举,确有更深一层的思量。自大宋迁入之民中,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壮年男丁,或因家道中落,或因战乱流离,大多孑然一身,无资财娶妻成家。
此等壮丁,无家室之累,无恒产之系,终日游走于乡间城郭,或聚众饮酒,或滋生事端,虽暂无大乱,然长此以往,必成治安隐患,于地方安定大为不利。”
他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
“臣将那些年轻女奴安置于农庄,一来可令其从事蚕桑纺织,创造价值,二来也是让她们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学习我大秦语言风俗,逐渐适应此地生活。
与此同时,少府已开始大规模招募那些无妻无产的宋地壮汉,进入少府辖下的各类工坊、矿场、筑路队劳作,给予其足以糊口的工钱和安身之所。
待一两年后,这些女奴适应此地,而那些壮汉通过劳作也有了微薄积蓄,便可由少府或地方官府牵头,撮合他们组建家庭。
如此,不仅可安数百万男丁之心,亦可新增数百万户为我大秦纳税服役之民,化潜在之乱为稳固之基,人口滋生,国力自当强盛。”
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眼光长远,不仅考虑了眼前的生产问题,更涉及到了社会安定和长远的人口战略。
厅堂内几位重臣闻言,都不禁微微点头,连一向与刘邦不太对路的范增,也下意识地捋了捋胡须,多看了刘邦一眼。
刘邦见赢宣神色平静,并无否定之意,精神更为振奋,接着禀报另一项政绩。
“陛下,还有一事。楚地少府农庄,借鉴了陛下带来的那几位能人所传授的土炕孵化之术,大规模孵化鸡鸭幼苗。近数月来,已累计向江南各郡县农户租赁出一千三百余万只鸡鸭幼雏。
农户只需精心饲养,待这些鸡鸭长大开始产蛋后,每租一只,只需向少府缴纳五枚禽蛋作为偿还,即可彻底拥有这些家禽。
据农庄管事估算,待这批家禽悉数产蛋,仅此一项,每年便可为民间新增肉食超过一亿斤,禽蛋更是不计其数。”
“此外,少府还同时向外租赁了数十万头经过阉割、易于育肥的猪仔。明年,臣计划将猪仔租赁规模扩大至百万头以上。如此一来,预计明年又可再为天下增一亿斤肉食。
因秦地传统农家饲养牲畜已近饱和,臣打算将后续孵育、繁殖出的多余家禽牲畜,优先租赁或售往新归附的韩、魏故地,助其恢复民生。
同时,也已应允部分自宋地迁来、颇有资财且熟悉商路的商人,可由他们出资向少府购买大量禽畜幼苗,转售至江南、蜀地等需求旺盛之处。
少府只收取本金,利润归其所有,如此可借商贾之力,更快推广畜牧,丰富各地食源。”
这一连串的数字和计划,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不再是冰冷的政令,而是切实关乎亿万百姓餐桌的具体措施。
利用新技术推广养殖,以租赁这种灵活的方式降低农户门槛,再通过商业网络加速扩散,层层递进,考虑周详。
赢宣听完,脸上终于露出赞许的笑意。
“好。能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实务中谋长远,方是为国理财之正道。刘邦,你执掌少府以来,诸事办理得宜,成效卓著,朕心甚慰。”
他略一沉吟,朗声道。
“赐少府令刘邦,白银一万斤,以为嘉奖。另,赐其家族子弟三人,入军事学院深造之名额。着宗正府,于宗室之中遴选贤良淑德之未婚女子,朕亲自为其赐婚。”
这三样赏赐,分量极重。
万斤白银是巨大的财富,军事学院的名额代表着未来的军界人脉和晋升之阶,而陛下亲赐宗室女为婚,更是莫大的荣耀和身份的提升,意味着其家族正式跻身帝国最顶层的勋贵圈子。
刘邦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猛地跪伏于地,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
“臣……臣刘邦,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臣必当竭尽驽钝,为陛下,为大秦,效犬马之劳!”
一旁的王绾、李斯等人也纷纷动容。
他们深知这位少府令能力出众,尤擅理财聚敛,却也没想到其政绩能如此迅速地得到陛下如此厚重的肯定和赏赐。
王绾抚须感叹。
“刘大人真是干吏能臣,于钱谷俗务中竟能做出这般大文章,老夫佩服。”
李斯也微微颔首。
“开源节流,富民强国,少府确是成效斐然。”
厅内气氛因这番厚重的赏赐而变得热烈了几分。
赢宣待刘邦谢恩起身后,目光转向一旁那位一直沉默寡言、气质更为沉稳内敛的刑部尚书。
“张尚书。”
刑部尚书张汤立刻出列,躬身行礼。
“臣在。”
“新律修纂之事,进展如何?”
赢宣问道。
修订律法,统一原本各国迥异的法律条文,并废除残酷的肉刑,是他一早就定下的国策。
张汤从容奏对。
“回陛下。臣奉旨与廷尉李大人协同,已组织精通律法的博士、御史数十人,历时数月,将原大秦律法与山东六国,尤其是宋、明之地现行之律法、习俗,逐一比对、勘合。
去其苛暴,存其精要,取其共通,补其疏漏。并严格遵照陛下旨意,将所有肉刑条目,如黥面、劓鼻、刖足、宫刑等,尽数废除,代之以劳役、监禁、罚金等刑。”
他顿了顿,继续道。
“新修律法草案共分为律、令、科、比四大类,条款清晰,刑罚适度,旨在惩戒犯罪,教化百姓,而非以残暴立威。
目前所有条文已编纂校订完毕,缮写清楚,只待陛下御览后用印,便可颁行天下,一体遵行。”
赢宣点了点头,对于张汤的效率和严谨,他向来是放心的。
“草案文本,今晚便送至朕的书房。朕会连夜阅览。若无疑问纰漏,明日早朝之后,便可明发天下,宣告新政之始。”
“臣遵旨!草案即刻便送呈陛下。”
张汤沉稳应道,退回班列。
夜色渐深,厅内的烛火却燃烧得更加明亮,将每一位臣子的脸庞都照得清晰可见。
民政、军务、监察、财政、司法帝国最核心的机要在此处一一呈现、讨论、决策。
赢宣端坐于上,冷静地听取着,决断着,指引着这艘刚刚结束征战、正在融合新旧、驶向未知深海的巨舰,稳稳地破开波浪,前行。
待最后一位大臣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外,脚步声渐远,赢宣轻轻呼出一口气,眉宇间露出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刚站起身,便见十余名仪态端庄、容貌姣好的女子自侧殿缓步而出,整齐地向他敛衽行礼。
“臣妾等恭迎陛下。”
声音轻柔悦耳,如同微风拂过琴弦。
看着这些名义上属于自己的妃嫔,赢宣心中微微一动。
她们大多是在他登基前后,由宗室或大臣们依据礼制荐入后宫的,其中不乏才貌双全、家世显赫者。
然而自己登基以来,不是忙于征战整合,便是伏案处理如山政务,要么就是闭关修炼,真正能与她们相伴的时间屈指可数。
这些女子最好的年华,便在这深宫院墙内,常常是独自度过。
淡淡的歉意在他心底掠过,虽短暂,却真切。
他目光扫过众女,语气比方才与大臣议事时温和了许多。
“都起来吧。不必多礼。”
一位气质雍容、眉眼间带着几分英气的女子率先开口,她是吕雉。
“听闻陛下明日便要移居新宫,臣妾等特来等候,看看是否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她言语得体,目光却悄然在赢宣脸上流转,带着关切。
赢宣闻言,倒是想起了这件事。
新皇宫的建造图纸他过目过,但建成后的具体模样,宫内布置细节,他还真未曾亲自去察看。此刻被提起,兴致不由得上来了。
“正好。”
赢宣唇角微扬。
“朕也还未曾细看新宫模样。既然都在,便随朕一同前去看看吧,也顺便走走。”
众妃嫔闻言,脸上都露出惊喜之色。
能得皇帝相伴同行,已是难得,更何况是去察看她们未来将要长久居住的新家。
一行人并未摆出皇家仪仗,赢宣只带了随身侍卫,便与妃嫔们出了府门,漫步走向龙首原上的新皇宫。
夜色已浓,但秦都的街道因取消了宵禁,反而比白日更显热闹。
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叫卖声、谈笑声不绝于耳。
赢宣周身气息微微流转,一层无形的幻术力场自然散开。
周遭的行人依旧各行其是,却都会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为他们这一行人让出宽敞的道路。
目光掠过他们时,也只当是哪个富贵人家的家眷夜游,丝毫未曾察觉走在中间的竟是当今天子与其后宫嫔妃。
感受着这扑面而来的市井烟火气,一位年纪稍轻、性情也更活泼些的妃子屈若忍不住轻声惊叹。
“不过数月时间,这秦都竟变得如此繁华热闹,都快赶上昔日汴梁最鼎盛的时候了。”
另一妃子也附和道。
“是啊,商铺林立,货品也似乎多了不少,往来行人脸上也多了些笑意。”
赢宣听着她们的议论,看着两侧灯火通明的店铺,忽然心念一动,开口道。
“这市井繁华,亦有活力。你们久居深宫,难免烦闷。日后若想出宫走走,甚至像这般开店做些营生,也无不可。”
此言一出,众妃嫔皆是一怔,随即面面相觑,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吕雉迟疑道。
“陛下……这,于礼制不合吧?历朝历代,未有后宫妃嫔抛头露面经商之理。且朝臣们恐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