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玄幻小说 > 刚成仙秦人皇,你跟我说这是洪荒 > 第573章 谨记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73章 谨记

    赢宣与百官步行入城,脚下新铺的青石板路延伸向宽阔的街道两侧。
    都城的确比以往热闹数倍,人声鼎沸,车马喧嚣,原先的秦地百姓与迁入的宋人、明人混杂一处,口音各异却意外地融洽。
    只是放眼望去,十人中有七八人穿着带补钉的旧衣,颜色洗得发白,甚至有些衣衫褴褛者挤在街角,虽秩序井然,却明显透着物资短缺的窘迫。
    “布匹供应仍跟不上?”
    赢宣问道,目光扫过几个缩在墙角、抱着臂膀发抖的老人。虽是初秋,早晚已带凉意。
    身侧的王绾立即回话,语气沉重。
    “回陛下,各地纺织工坊日夜赶工,仍供不应求。人口激增太快,先前战事又耗费大量物资,如今库存储备已近枯竭。且……”
    他稍顿,见赢宣并无不悦,才继续。
    “且原先宋地富户虽携余财而来,却多购置房产田地,于民生所需物资投入甚少。”
    李斯跟在一旁,接话道。
    “然秦都富户近日亦有迁出者,空出不少宅院铺面,或可稍缓压力。”
    赢宣未立即回应,他走到一个卖炊饼的摊贩前。那老汉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短褐,见一群气度不凡的官员簇拥着一个年轻人过来,吓得手足无措。
    赢宣拿起一个还温热的饼。
    “多少银钱?”
    老汉结结巴巴。
    “一、一文钱两个。”
    赢宣从腰间摸出一枚半两钱放下,拿起饼掰开尝了一口,将另一半递给身后一名略显消瘦的户部官员。
    那官员受宠若惊,连忙躬身接过。
    “都城的宵禁还未取消?”
    赢宣忽然问,他注意到太阳尚未落山,一些店铺却已开始上门板。
    王绾忙道。
    “因人口杂乱,为防奸宄,故仍循旧例实行宵禁。”
    “取消它。”
    赢宣语气平淡。
    “夜市若能开放,小民多做个把时辰生意,或许多挣出几文饭钱,多扯上几尺布。防奸宄靠的是律法清明、巡查得力,而非将百姓困于户牖之内。”
    “陛下圣明!”
    李斯率先躬身,眼中带着精光。
    “臣即刻拟令,今日起秦都取消宵禁,各郡县可视情形仿行。”
    王绾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为一声。
    “老臣遵旨。”
    一行人继续前行,赢宣看似随意地走着,目光却掠过每一处街巷、每一个百姓的面容。
    他身后跟随的官员们起初有些忐忑,渐渐也被都城内那股混杂却蓬勃的生气所感染,低声交换着关于政务的意见。
    抵达二十皇子府时,天色已近黄昏。
    这座府邸曾是赢宣旧居,如今虽尊为皇帝,他仍习惯性地回到此处,并未立即入住皇宫。
    厅堂内灯火通明,简单的晚膳后,核心的几位臣子被留了下来。
    王绾捧着几卷竹简,神色比白日更加凝重。
    “陛下,还有一事颇为棘手。此前为安抚迁移民众,准许其携财自由择地而居。
    然不少宋地来的富户,不愿前往朝廷指定的、有安置田宅政策的郡县,反涌入秦都及周边本就拥挤之城郭。
    他们钱财充足,竞购房产地产,推升物价,使得本地贫民愈发困顿。而一些无安置任务的郡县,则因这些富户突然涌入,治安、粮储都吃紧,叫苦不迭。”
    李斯却道。
    “丞相所言虽是实情,然臣却以为,此亦是一契机。秦都权贵富户云集,占地广阔。如今见外来者涌入,物价腾贵,已有不少富户愿变卖产业,迁往他处。
    如此,反倒能空出地方与资源,用于安置更多一无所有的贫民。朝廷只需加以引导,便可化弊为利。”
    赢宣手指轻叩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
    烛光映照下,他的面容平静无波,却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威严。
    “李斯所言,更合朕意。”
    他缓缓开口。
    “百姓愿往何处去,能往何处去,自有其道理。或是趋利,或是避害,或是投亲,或是靠友。朝廷强令划分,反而滋生怨气,效率低下。”
    王绾急道。
    “陛下,若完全放开,恐富者愈聚于繁华之地,贫者愈被排挤至边陲荒芜之处啊!”
    “那就让它聚。”
    赢宣道。
    “繁华之地,居大不易。富户聚集,物价高昂,生活成本自然攀升。待其觉得不堪重负,或觉边陲之地有利可图时,自会散去。
    而贫民初至,无所依傍,繁华之地工价高,机会多,反易觅得生计。待积攒些家底,或觉此地竞争激烈,亦会自行迁往他处谋生。此乃活水,当流通,不当堵塞。”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
    “传朕旨意,即日起,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大秦境内所有百姓,自由择地定居,无需官府批文,只需至所在地登记备案即可。各地官府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歧视外来迁入之民。”
    王绾记录着旨意,仍不免担忧。
    “陛下,人口自由流动,土地问题便更为凸显。无地之民涌入,若无处安置,恐生事端。”
    “土地从来不是问题。”
    赢宣目光扫过地图上广袤的未垦之地。
    “朝廷手握无数官田、荒地。迁往新地之民,可按丁口分配生荒地,三年内免赋。若有钱财,亦可向官府购买已垦熟地。
    各地屯田军开垦出的田地,亦可优先售予或租予新迁之民。要让百姓流动,就要让他们有地可种,有屋可住,有活路可寻。此事,内阁需尽快拿出细则章程。”
    “臣等遵旨!”
    王绾与李斯等人齐声应道。李斯眼中光芒更盛,显然此法极对他的脾胃。
    王绾稍定心神,又展开另一卷竹简。
    “陛下,既谈及土地人口,臣还有本奏。如今部分郡县,因移民大量涌入,人口已远超其地所能承载之极限。
    官衙治理吃力,民生设施亦不堪重负。是否应重新勘定疆界,分割郡县,以便管理?”
    赢宣沉吟片刻。
    “重新划分郡县,牵扯甚广,勘界、设衙、派遣官员,非一时之功。
    当下之急,在于安抚民众,恢复生产。
    可先从县一级着手。将那些人口过多、地域过广的大县,拆分为两县或三县。新县之县令……”
    他目光扫过在场官员。
    “不必等待吏部选拔委派。可从现有官员中,擢升那些在安置移民、恢复民生中政绩卓著者。
    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官员,若其治下吸纳移民众多,安置妥当,生产恢复迅速,便可越级提拔,令其主持新县政务。告诉所有官员,机会就在眼前,有多大能耐,就给他们多大的舞台。”
    王绾闻言,精神一振。
    “陛下此策甚妙!既可解燃眉之急,亦可激励地方官员实心任事,更能破格提拔一批干才!”
    赢宣点头,最后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聆听的几位内阁及六部重臣。
    “还有一事,尔等需即刻着手准备。大宋战事,本月内必将结束。届时,不仅有大宋降卒、流民需要安置,更有缴获之大量物资、钱财、典籍需要清点接收。
    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尽快转化为大秦复兴之根基,而非负担,是对尔等最大的考验。各衙门要预先拟定条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治理国家,亦是如此。”
    话语落下,厅堂内一片寂静,只闻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众臣皆知,陛下此言非虚,一场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即将到来。
    而陛下今日所定下的放开户籍、自由迁徙、拆分州县、破格用人诸策,无疑是为迎接这场挑战铺平了道路。
    一股紧张又充满干劲的气氛在臣子间弥漫开来。
    “臣等,”以王绾、李斯为首,众人深深躬身。
    “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赢宣挥手令众人退下处理政务。
    他独自一人立于地图前,目光似乎已越过眼前的疆域,投向更远的地方。
    都城的喧嚣隐隐传来,那是一个帝国正在剧烈跳动、蓬勃新生的脉搏。
    厅堂内烛火通明,方才关于民政的讨论余温尚未散去,赢宣的目光已转向一旁肃立的军阁首辅。
    那是一位身形魁梧、面容坚毅的老将,虽鬓角染霜,但站姿如松,眼神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
    “军阁方面,近日情况如何?”
    赢宣开口,声音平稳,却自带一股令人心凛的威压。
    军阁首辅王翦踏前一步,抱拳行礼,声若洪钟。
    “回禀陛下!各主力军团遵照陛下此前旨意,化整为零,以万人队为单位,依托锦衣卫提供的精确情报,持续出击,清剿帝国疆域周边所有不安分的游牧部落。
    战事顺利,共计斩首顽抗之敌逾五万级,俘获人口八百余万,牛羊马驼等各类牲畜数以千万计。所有缴获,已按规程,人口悉数移交少府编管,牲畜亦录入少府簿册。”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满意。
    “缴获之战马数量巨大,品质优良。
    臣已请示并获内阁协同,于北地、陇西等水草丰美之处,新设大型军马场七座,精选俘获中善于养马之奴隶,专职负责培育优良战马,以充实我军骑备。
    陛下,依目前我军兵锋之盛,扫清寰宇,荡平所有外患,已非难事!”
    赢宣微微颔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似乎这一切本就在预料之中。
    “将士用命,方有此功。将所有有功人员详细造册上报,依律论功行赏,不得有误。阵亡者,抚恤加倍,其家眷由少府优先安置。”
    “臣,遵旨!”
    王翦沉声应道,退回班列。
    军务奏报刚毕,一位身着深色御史官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的大臣便迈步出列,正是监察院的主官范增。
    他手持玉笏,声音清晰而沉稳。
    “陛下,臣有本奏。近日监察御史巡查各郡县,发现自宋地迁来之富户中,多有企图以钱财开路、行贿地方官员,以图在划分田产、商税减免、诉讼争端等事上获取便利者。
    涉案官员均已查实,移送刑部依律审理。唯这些行贿之富户,该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此言一出,站在另一侧的少府令刘邦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鼻子里微不可闻地哼了一声,眼神瞥向范增,带着明显的不悦。
    监察院此举,分明是越过了他这位负责管理国家财产、手工业以及各类官营产业的少府令,直接插手了与移民富户相关的事务,而这部分事务与少府的职权范畴多有重叠。
    在刘邦看来,范增抢在他之前禀报此事,无异于当众削他的面子,暗示他少府失察或无能。
    范增却似毫无所觉,依旧挺直脊背站着。
    他深知自己此举必然会得罪这位同僚,但他更在意的是借此机会强化监察院独立监察、直达天听的权柄,压过少府一头。
    他对刘邦那“汉高祖”的过往身份并无多少敬畏,在他眼中,此刻的刘邦只是大秦的少府令,是他的同僚,甚至是对手。
    厅堂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而紧张。几位内阁大臣眼观鼻,鼻观心,不作声响。
    赢宣的目光在刘邦和范增身上扫过,将两人的细微反应尽收眼底。
    他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
    “范卿。”
    “臣在。”
    范增躬身。
    “刘邦身为大秦少府令,统辖帝国财货、百工、官产及部分移民安置事宜,职权重大。”
    赢宣的语气平淡无波。
    “相关事务,理应由其主理或协同处理。监察院负有监察百司、纠劾不法之责,发现案情,自当查处。
    然事后禀报,亦需明晰权属,此乃朝廷法度。内阁、军阁、少府,各司其职,位次相平,皆直接对朕负责。这一点,范卿需谨记。”
    范增面色不变,再次躬身,语气依旧平稳。
    “臣,谨遵陛下教诲。”
    他明白,陛下这是在敲打他,提醒他不要逾越界限,但同时也肯定了监察院查案的权力。
    刘邦的脸色这才稍稍缓和,但看向范增的眼神依旧带着冷意。
    赢宣不再多言,目光转向刘邦。
    “少府令,你有何事禀奏?”
    刘邦立刻出列,脸上已换上一副恭敬而略带殷勤的神情,方才的不快仿佛从未出现过。
    他声音洪亮,带着几分市井的圆滑,却又条理清晰。(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