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104.顏丹辰:亲爱的叶先森
第106章 104.顏丹辰:亲爱的叶先森此时鞍山的阳光,透过摄影棚斑驳的窗户洒落,
顏丹辰站在满是欢呼声的人群边缘,指尖无意识摩著戏服粗糙的布料,恍间仍觉得一切如梦似幻。
从最初接到剧本时被確定饰演女主角,其实顏丹辰內心还有些志忘不安。
对於剧中妻子这一角色,从对丈夫职业的不解到默默支持的心路歷程,化作眼角眉梢的每一寸情绪。
尤其是与叶柯在镜头前的磨合更是奇妙,那些ng时相视一笑的窘迫,对戏时默契流转的眼神,
竟让她真的生出几分戏梦人生的错觉。
喧闹声中,顏丹辰的目光不自觉落在不远处与工作人员一起鼓掌的叶柯身上。
想起他在拍摄时的模样一一明明不过二十岁的年纪,却能在镜头前,將三十多岁失业男人的颓唐与迷茫詮释得入木三分。
更让她佩服的,是他在饰演入师时的专注与专业,每一个擦拭、整理的动作都带著对生命的敬畏,仿佛真的沉浸在那个特殊的职业世界里。
似乎少年成名的傲气这一说法,並未在叶柯身上体现。
平时叶柯对剧组上下谦逊有礼的態度,难怪连姜纹都愿意和他勾肩搭背地说笑。
“怎么了,需要我送你回首都么?”带著笑意的询问突然响起,顏丹辰猛地抬头,撞进叶柯那双清亮的眼睛里。
不同於当下娱乐圈千篇一律的精致面容,叶柯身上既有少年人的蓬勃朝气,眉眼间又透著不属於这个年龄的沉稳。
“好啊。不过就怕你没空。”顏丹辰唇角扬起一抹浅笑,指尖无意识绞著戏服的衣角。
“到也没什么没空,我只是顺路要回去而已。”
叶柯爽朗地笑了笑,隨后转身面向欢呼的剧组眾人,声音清朗有力,“本来打算是在这边办个杀青宴,但想来大伙也待久了,乾脆点给大伙发个红包,就当做是杀青宴!”
“噢耶!”
这话一出,现场瞬间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对剧组的场务、灯光师们来说,实实在在的红包远比一场筹交错的宴席来得更有吸引力。
而演员们虽然不缺这点报酬,却也喜欢这种乾净利落的方式。
毕竟他们中的许多人,行李早已收拾妥当,只等杀青便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剧组,奔赴新的拍摄旅程。
叶柯和李洋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很快被拿了上来,鼓鼓囊囊的红包在眾人手中传递,虽然单个金额不算惊人,但在这个物价尚且平稳的年代,
几百块钱,足以让工作人员们喜笑顏开,抵得上他们好几天的辛苦工钱。
隨著红包分发完毕,剧组迅速陷入忙碌的收尾状態,
道具组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包易碎的拍摄道具,场记认真核对最后一批拍摄素材,演员们也纷纷回到更衣室收拾私人物品。
顏丹辰却像被钉在原地般,看著眼前忙忙碌碌的景象,迟迟没有动作。
叶柯收拾完东西,一转头就看到站在原地发愣的顏丹辰,不由得轻笑出声:“怎么了,都结束了,你还打算穿著这一身衣服?”
他的目光扫过她身上洗得发白、款式朴素的戏服,那是为了贴合角色特意做旧的服装,虽然样式普通,却將她纤细的身形衬托得愈发温婉动人。
不得不说顏丹辰,那双天生的否仁眼含著盈盈水光,高挺的鼻樑为柔和的面部轮廓添了几分英气,古典与现代气质在她身上奇妙地融合。
也难怪当初试镜时,叶柯与李洋一眼就认定她是那个能將温婉与坚韧完美詮释的“妻子”人选。
顏丹辰这才回过神来,脸上泛起一抹红晕,有些尷尬地解释道:“那,我以为你现在就要走了呢。”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明明知道叶柯还需要卸妆、换衣。
自己却像被某种莫名的情绪牵引著,下意识地跟在他身后。
“没呢,就算要走起码也得卸妆换身衣服再离开。”叶柯笑著摇头,语气平缓说道,“去吧,
换身衣服,我送你去首都。”
待李洋带著装满拍摄素材的硬碟匆匆赶往中影进行后期製作,叶柯和顏丹辰才终於踏上归途。
按理说,鞍山到首都的距离不算近,七八个小时的车程难免枯燥,他们本可以选择更快捷的飞机,但或许是杀青后的轻鬆作票,两人都默契地选择了慢悠悠的自驾。
一路上,车子沿著公路豌前行,窗外的风景从鞍山的丘陵渐渐变成华北平原的广,两人可以说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著拍摄趣事。
时间转眼就到了晚上,而车窗外也已是首都那璀璨的灯火。
车內的气氛不知何时变得有些微妙,长时间的相处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愈发亲近,却又带著几分难以言说的拘谨。
“你住哪,我还不知道呢。”叶柯打破沉默,手指无意识地轻敲著方向盘。
“我啊,在朝阳那边。”顏丹辰正低头整理包里的东西,闻言愣了一下,隨后抬头笑道,“你呢?”
“跟你差不多一个地方,也是朝阳,应该算是很近了。”叶柯前段时间让助理温情购置的两套房子,恰好地址也正是在朝阳那边,
这时的房价还未像后来那脱韁野马般飞涨,叶柯其实也想著能多囤些房產。
毕竟就像赵纹卓说的那样,在首都有十几套房,往后拍戏便也没了后顾之忧。
“哦?这样啊,那很巧——”顏丹辰眉眼弯弯,详细地说出自己的住址。
“那確实很近了。”
车子在红绿灯前停下,叶柯听后点点头,確认確实相隔不远。
“你后面还要去参加电影节么?”顏丹辰突然侧头问道,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叶柯稜角分明的侧脸上。
作为演员,她太清楚拥有一张出眾的面孔既是幸运也是锁,很多人往往会因为外表而忽略演员在演技上的打磨。
而叶柯却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绝非徒有其表。
“嗯,怎么了?”叶柯转头,两人自光相撞上。
顏丹辰慌忙移开视线,有些侷促地回答:“没没什么。”
话一出口,她就懊恼不已,明明在试镜时,就知道《入师》必然会再次像那欧洲三大电影节出发。
再加上这部电影从题材到表演深度,几乎是很精准踩中了欧洲三大电影节评委的喜好。
毕竟像姜纹这些常混跡国际影坛的老混子们都已经看出来了,並且很是认可这部电影的质量。
见她突然沉默,叶柯以为她还沉浸在角色里,打趣道:“怎么了,这都离开剧组了,你还在继续沉迷於角色饰演,看来演妻子这个角色你是认真的。”
顏丹辰苦笑著摇头:“没有,我只是在想找个话题聊。我果然还是不太懂得聊天。”
她性格本就偏內向,平日里话不多,此刻在狭小的车厢內与叶柯独处,却莫名想打破这份安静,只是越想找话题,越觉得气氛尷尬。
“挺好的,安静点没什么不对。”叶柯並未太在意,只是隨口安慰了句。
“安静点挺好的?你喜欢那种安静的女生?”顏丹辰鬼使神差地追问。
“当然分场合安静了。”
叶柯含糊地回答,总不能直白地说,自己希望对方在日常相处时岁月静好,在特殊环境之下“討论”或“碰撞”时还继续是哑巴干活。
不出一点声音来?
撞死猪肉也不过如此。
顏丹辰被勾起了好奇心,轻笑问道:“这真的是让我点不明白了?”
“没什么可不明白的,就好像你在接吻时,难道还能逼逼赖赖?”叶柯將车子稳稳停在顏丹辰小区门口,转头看向她,目光中带著几分调侃。
“不知道——”
顏丹辰的耳垂瞬间染上红晕,被叶柯直白的话语弄得有些慌乱,眼神四处闪躲。
可心底的好奇却像野草般疯狂生长。
下一秒!
顏丹辰像是鼓起勇气,主动倾身向前,轻轻吻住了叶柯。
狭小的车厢內,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叶柯先是一愣,隨后本能地搂住她的腰,回应这个突如其来的吻,
良久。
顏丹辰红著脸鬆开,指尖无意识地擦了擦嘴唇,声音带著一丝意犹未尽:“果然是不能说话,
只能安静的享受著。”
她动作利落地解开安全带,拿起包包,眉眼含笑,宛如戏中的妻子在与丈夫道別:“那我就先回去了,亲爱的叶先生。”
这话让叶柯恍间以为回到了片场,现实与戏里的界限在此刻模糊不清。
看著顏丹辰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小区的夜色中。
“叶先生?”
有些玩味念叻一句,叶柯脸上笑容逐渐消失,也不在意顏丹辰这突然而来的袭击,而是发动车子调转方向离开再次踏入中影那栋熟悉的大楼,已是《入师》拍摄结束后的半个月。
只能说许镜清老师果然不负眾望,展现出惊人的创作效率与才华。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头扎进配乐创作中,根据剧本中不同场景和情感基调,精心创作出七八首配乐。
这些作品全都是纯音乐,以二胡、古箏、琵琶、嗩吶等华夏传统乐器为主导,再巧妙地搭配上钢琴的优雅与弦乐的婉转。
每一首曲子都仿佛是为影片量身定製,在旋律的起承转合间,將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那首用二胡演奏的曲子,苍凉悠远的音色,完美契合了影片中悲伤而深沉的情节。
而加入了嗩吶的曲目,其高亢激昂又为一些场景增添了別样的震撼力。
在《入师》的剪辑过程中,经歷了初版、中版,再到最新一版。
叶柯、李洋以及韩三屏和中影的眾多工作人员,无数次围坐在剪辑室里,盯著屏幕反覆观看、
討论、修改。
终於,最新確定的这一版,將生死命题的东方哲思展现得更加深刻、动人。
《入师》以入师这一特殊且鲜少被搬上大银幕的职业为独特切口,深入探討了死亡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电影中通过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將原本被人们视为“禁忌”的死亡,转化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赋予其神圣性与诗意。
入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地为逝者整理仪容,更是通过“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的仪式,搭建起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桥樑,帮助生者直面內心对死亡的恐惧,完成对生命的郑重告別。
尤其是电影中加入嗩吶与入仪式的结合,堪称绝妙!
当嗩吶那浑厚低沉的鸣响在耳畔响起,与入师庄重缓慢的动作相互交织,仿佛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
嗩吶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悲壮,恰似生命的起起落落;而入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
二者相辅相成,暗示著生命与死亡之间那微妙而紧密的共鸣,让人在观看时,不禁陷入对生死的深深思索。
而后,叶柯与李洋再次一同来到韩三屏的办公室。
韩三屏坐在宽大的办公椅上,脸上掛著欣慰的笑容,语气中满是讚赏:“《入验师》的成片確实不错,拍得非常棒!
在国內,还是第一次有人能拍出这样一部深入,探討生死观的电影。”
韩三屏也是极为满意,对於叶柯李洋两人再次合作,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对此,更是让韩三屏更坚信叶柯与李洋两人的合作,是那种產生的化学反应,確实带来了更为让人满意的效果。
韩三屏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正题,问道:“你们打算带这部电影去哪个电影节?坎城还是柏林,或者威尼斯?”
听到这话,叶柯没有太多犹豫,脱口而出:“坎城吧,这次我们想要试一试。”
这一决定,是他与李洋在拍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交流与探討后共同做出的。
欧洲三大电影节,即坎城、威尼斯、柏林,作为全球艺术电影的標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选片逻辑。
復纳电影节试图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找完美的平衡,致力於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风向標。
其核心偏好明显,推崇作者电影与歷史敘事,延续著新浪潮的传统,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青睞有加,像王家卫的《样年华》就凭藉著独特的视觉美学和隱晦含蓄的情感表达,荣获评审团奖。
同时关注现实题材的国际化,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的命运起伏,例如贾樟柯的《站台》入围主竞赛。
此外,也会试探性地接纳一些类型片导演,不过態度较为谨慎,如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
虽入围,但市场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显示出坎城对商业化的谨慎態度。
威尼斯电影节坚守先锋实验的阵地,成为多元文化与形式创新的前沿试验田。
它鼓励形式创新与美学实验,对突破传统敘事结构的作品十分欣赏,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
以碎片化的敘事方式探討时空错位,最终斩获金狮奖。
深知今年坎城和柏林竞爭激烈程度的韩三屏,疑惑地皱了皱眉,劝说道:“你要是没想好的话,我建议是去柏林。
而且你们今年不也去了柏林嘛,还拿了个影帝,也算是柏林嫡系了,第二部作品送去柏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柏林,国內导演演员同行多,交流起来也方便,最重要的是,柏林的颁奖制度也更適合《
入验师》。”
听到韩三屏的建议,叶柯当然希望《入师》能取得最好的结果,他盼著在自己拿到一个奖项的同时,也能让李洋拿下一个大奖,圆李洋一直以来的梦想!
同时叶柯也明白,坎城电影节那边不太鼓励同一部电影拿到两个以上奖项。
儘量夏纳在主竞赛单元分蛋糕,但一部电影通常只能拿一个奖。
面对两人的对话,李洋反而显得不在意,他轻笑著说:“都去过柏林了,这次就试试坎城那边吧,毕竟两个不同地方总是有不同的氛围和机会。”
或许这话,在韩三屏听来没什么特別,
但叶柯却听出了李洋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在柏林关於女文艺青年们的人生的探討已然告一段落现在李洋更想要在坎城那美丽的沿海小镇,开启新的征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文艺爱好者们,在沙滩上碰撞出全新的创作灵感,书写新的传奇。
至於能不能获奖,对於李洋来说,虽然重要,毕竟奖项是对导演才华的一种认可。
但他也明白,获奖这件事充满了不確定性,只能看天命了。
见两人態度如此坚决,韩三屏也不再劝说,只是点点头:“那行吧,我让人带著片子去那边报名,也不急,反正明年三月才截止报名,五月才举办开幕式。”
至於影片能不能入选,韩三屏心里也有底,毕竟在纳,有不少华语导演与电影节有著深厚的渊源,他们的作品也多次受到认可,
所以他相信《入师》凭藉自身的品质,入选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