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其他小说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174章 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4章 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

    第174章 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
    次日,克里木半岛最东北端的占科伊城。
    鲁路修昨晚在敖德萨的集团军司令部,和鲁普雷希特公爵最后复盘了一遍后续战役计划,并且参加接风宴、接受了大家对他晋升准将参谋长的庆贺后。
    他都没时间在敖德萨过夜,便再次踏上火车,颠簸了一整夜,于今晨来到最前线的占科伊城。
    他麾下的作战部队已经被提前部署到了这里,并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适应训练。
    数日后,如果基辅罗斯战役如期全面发动,他们就会从这里北上,穿越一道连接克里木半岛和基辅罗斯大陆的狭窄险要通道,直插敌军南翼防线的后方。
    不过现在,他还需要先熟悉一下自己的部队,了解一下最新的编制和装备变化。毕竟后方的兵工厂每天都在造出新的半履带车、卡车和装甲车。
    战役每拖后一天,他的部队就有可能领到几辆新的装甲车,这个数据一直在动态变化,哪怕战役开打后,这个数字也不会定格。
    “长官,欢迎您归队。‘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已经集结完毕,齐装满员,您随时可以验收。”
    上午九点,在鲁路修抵达位于占科伊城市中心的师部时,他的副师长埃尔温.隆美尔上校已经整理好了全师的编制清单,请鲁路修审阅。
    如果鲁路修需要的话,他也可以随时去营地,实地验收全部装备,并且看看士兵们的风貌。
    鲁路修拿起隆美尔递过来的清单报表,先大致浏览了一下。
    “大德玛尼亚师”已经是一个加强师了,足足有4万人,其中约7千人是巴里亚系的老兵,还有3万3千人是利沃夫战役时救出来的普热梅希尔要塞投降士兵。
    之前鲁路修本人手下,至少有7千多名巴里亚老兵,4万2千名救出的投降战俘。
    但经过利沃夫战役、德涅斯特河口战役、敖德萨战役、尼古拉耶夫战役……一系列的战役厮杀。
    半年多的持续血战,让这支部队累计蒙受了近万人的伤亡。
    有超过1500名巴里亚老兵损失,其中400余人直接战死,还有1100余人重伤未愈或是残废退役了。
    还有8000名普热梅希尔要塞救出战俘伤亡,光是当初利沃夫战役就造成了相当于累计总损失三分之一的伤亡。迄今为止,有2900人战死,5200人受伤。
    两部分加起来,半年里全师已经累计战死了3500人。但活下来的都是经历了血火考验的精锐。
    而“大德玛尼亚师”这个名字,也是基于该部队的人员构成特征命名的。
    因为这个师象征着德玛尼亚全民族的团结力量,不分国界。象征着德奥齐心一致、互相援护救助。
    这个师的战斗人员非常充沛,但新式武器的配给就完全跟不上了。
    至今为止,斯柯达和保时捷公司只生产了不到400辆装甲战车。
    鲁普雷希特公爵本来觉得鲁路修应该是最懂装甲战术的,想把大部分的车配给他用,这也是为了笼络鲁路修。
    但鲁路修并不是为了揽权就自私自利的人,他考虑到装甲战力的效果发挥,最终婉拒了这种安排——
    如果今天他拥有的是布国人正在研发的那种正面硬冲堑壕战筑垒地带的“马克1型”坦克,那或许还适合一线平铺抗伤害带队冲锋。
    但鲁路修造的是高机动轻装甲的战车,要发挥机动作战的优势,至少也要凑出“钳形突破”必须的两只“铁钳”。
    所以,最终鲁路修建议公爵把现有的装甲力量分成两股,鲁路修的“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只占总装甲力量的一半。
    剩下的一半里,拿出四成组成另一个装甲师,最后一成留作预备,或是作为指挥系统配属的装甲车。
    ……
    “大德玛尼亚师全师共计分到180辆一号装甲车,分配给两个装甲团,每个装甲团配备80辆装甲车。
    剩余20辆装甲车,配给全师7个团的团部每团2辆,师部留6辆。这些装甲车都是特制的指挥型装甲车,和普通装甲车相比会少运载1名战斗人员,但架设有车载无线电台。
    全师另有400辆半履带运输/牵引车,800辆卡车,4200匹挽马和300辆重载马车(6马牵引)、1200辆普通马车(2马牵引)。”
    “全师编为2个装甲团,2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还有2个替补的加强步兵团。
    装甲团每团3000人,机械化步兵团和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都是4000人,普通的步兵加强团每团8000人,炮兵团2600人,合计40600人。
    装甲团装备80辆装甲车,80辆半履带车,80辆卡车,确保足以运输全团人员、武器、必要随军辎重,以25公里以上公路时速、或12公里以上越野时速推进。
    机械化步兵团装备80辆半履带车,160辆卡车,同样确保运载全团快速机动的运力,但没有装甲攻坚战力。
    摩托化步兵团每团配备160辆卡车,30辆重载马车,200辆普通马车。以及1个团属105炮连、含4门炮,2个77毫米炮连、含18门炮。
    普通步兵团每团配备30辆重载马车、400辆普通马车。团属火炮为4门105毫米炮和24门80毫米迫击炮。
    炮兵团配属80辆半履带车,180辆重载马车。拥有12门150毫米加农炮、12门150毫米榴弹炮。48门105毫米榴弹炮。”
    鲁路修大致捋了一遍自己手头的直属兵力,也清楚了自己后续能够担任多大规模的战斗任务。
    他这个师因为人数太多,所以实际上有2个超编的加强步兵团,是无法跟随机动部队快速推进的,只能是跟在后面填线、加强前锋部队突破后新产生的防线侧翼。
    可以投入机动作战的实际兵力,大约在2万4千人。
    而整个第6集团军,还把剩下的另外一批装甲车辆和半履带车,集中起来,筹建了另一个装甲师,暂时命名为“第2装甲师-帝国师”,师长也由刚刚晋升为准将的费德勒.冯.博克担任。
    这个师满编2万1千人,比鲁路修的师规模小一些。装甲车、半履带车的配给量都只有鲁路修这边的七到八成。卡车、马车和火炮倒是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最终这个“帝国师”实际编有2个装甲团合计130辆装甲车,1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总计6个团合编为1个师。
    博克此前晋升上校之后,也多次立功,包括匈牙利战役期间对戈尔利采的决定性突破、对塔尔努夫的包抄合围。以及后来罗马尼亚边境战役时的追击战。
    冯.博克距离进一步晋升准将,原来也只差半步之遥了。在鲁路修被调去北线的那大半个月里,冯.博克的部队在克里木半岛上又进行了一些攻城略地,把半岛上的露沙军队挤压到了最后两座城市、也就是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
    换言之,随着如今历史的车轮转入9月下旬,露沙军在克里木半岛上就只剩两座孤城了,分别有2个军和1个军被包围在城市里。只是因为当地本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基地,物资储备很充足,被围的部队武器弹药和军粮都不缺,这才没有投降。
    本来冯.博克的舅舅法金汉总参谋长,是打算等外甥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城后,再给他提报晋升准将的。
    但因为鲁路修那边被皇帝特许晋升了准将,开了先例,法金汉那边操作的压力也小了很多,最终他私下开绿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算是把外甥扶上去了。
    所以截止到本次战役开打之前,当初被鲁路修挖来的、合理调动来的嫡系军官团,目前的人事任命情况是这样的:
    鲁路修.冯.里特尔.亨特,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巴里亚第7军下属“大德玛尼亚”装甲教导师师长。(第7军由原“独立军”改编而来,也就是由利沃夫战役救出的9万名普热梅希尔要塞投降奥军为主编成,后来还加入了陆续救出的2万匈牙利战俘)
    费德勒.冯.博克,陆军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巴里亚第2军下属“帝国”装甲师师长。
    威廉.凯特尔,炮兵准将,担任第6集团军炮兵副总监,兼集团军直属重炮旅旅长。
    威廉.勒布,炮兵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的摩托化炮兵团团长。
    阿尔伯特.凯塞林,空军上校,担任第6集团军附属航空联队副联队长、飞艇分队队长。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上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陆军上校,担任“帝国”装甲师副师长、师第1装甲团团长。
    威廉.李斯特,陆军中校,担任“大德玛尼亚”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团团长。
    瓦尔特.莫德尔,陆军中校,如今仍在意奥战场、伊松佐河前线,担任德玛尼亚援奥第1山地步兵团团长,并且实际上兼职指挥奥国第18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师。
    他靠着疯狂刷意呆利人的人头升到的中校,并且隐隐然有更进一步的趋势。鲁路修在了解了他的近况后,评估认为,哪怕后续没有什么新的决定性大功,就靠着这样的拉锯战消耗杀伤敌人,莫德尔应该也能在今年年底正常刷到上校。
    另外,还有同样有山地战大师天赋的爱德华.迪特尔中校,如今也是在意奥战场当团长、并兼管一个奥国山地师。
    只是中校和中校的“境界”也是有区别的,迪特尔的中校才刚刚升上来不久,半年之内应该都不可能更进一步了,只能再慢慢等立大功的机缘。
    除了这些鲁路修身边的嫡系,还有一些他的上司和同僚,最近也发生了不少人事变动。
    鲁路修的顶头上司、第7军军长换成了李斯特少将,也就是当初鲁路修刚穿越之初时的老团长。以少将身份就担任军长,明显也是高配了,但他显然也受益于长期担任鲁路修的上司,顺带着捞到了功劳。这次如果再有大胜的话,应该就有可能冲击中将。
    而之前敖德萨战役期间就担任“独立军”军长的卡尔.柳德波特中将,也是鲁普雷希特公爵的二弟,之前刚刚被调走,去国内担任其他岗位的工作了。
    卡尔中将被调到国铁公司,在国铁最高领导层担任副职,并且成为了国铁公司分管新铁路规划和建设工作的一把手,还要负责战时简化机车、车皮的招标和生产采购。
    之前被鲁路修看重的、隶属于集团军直属工兵部队的弗里茨.托特少校,也得到了鲁路修的推荐,被卡尔中将带走,一起去铁路规划和战时火车生产部门发挥所长。
    在德玛尼亚,国铁公司是一个庞然巨物,负责全国的铁路网络建设和运营管理,战时更是要担负军队大宗后勤运输的重任。所以其正职一把手,至少相当于国家一个部委的部长,军队里的人要平调过去当一把手,至少是上将级别,还得是资深的上将。
    哪怕是国铁的副职,也相当于副部长,由中将平调过去担任,也绝对是不亏的。
    最后,随着鲁路修和冯.博克等人晋升准将、担任王牌部队的师长,他们也有了更多的人事调度话语权。可以自行拉一些用得顺手的人才甚至是关系户,进入自己的部队担任中级军官。
    鲁路修之前在利沃夫战役和罗马尼亚战役时,就看中了航空部队的王牌飞行员库尔特.斯图登特少校——
    当初利沃夫战役刚见到斯图登特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中尉。完全是靠着不断驾驶战斗机击落敌机、后来则是带着一支飞行小队不断建功,凭硬实力晋升到少校的。
    这一次,鲁路修就趁着编制新部队,找公爵请示,又和配属给第6集团军的航空队指挥官奥斯瓦尔德.波尔克上校借人,才把斯图登特要来,在他的师里担任一个直属营的营长。
    这个特种营,负责各种舟桥或空投等特殊投放任务,作业范围比较杂,但鲁路修相信,这才是斯图登特最能发挥所长的岗位。这位未来的空降兵大佬,一定会在新岗位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的。
    而冯.博克的“帝国师”那边,也跟鲁路修一样,挖了一堆关系户进来。
    其中主要有两个人,一个叫保罗.豪塞尔,另一个叫京特.冯.克鲁格。而他们被冯.博克调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几个都年龄相仿、且当年在波茨坦军校时是同班同学。
    保罗.豪塞尔和京特.克鲁格都不是巴里亚人,而是传统的普罗森军官,克鲁格还出生在后世属于波兰的波兹南地区。但保罗.豪塞尔此前就在第6集团军服役,克鲁格则在萨克森第21军服役。
    冯.博克调动保罗.豪塞尔时没费多少精力,都是第6集团军的,跟鲁普雷希特元帅申请一下就好。
    京特.克鲁格就麻烦一点,是从中路军也就是波兰战区的兴登伯格元帅麾下挖来的,为此冯.博克还请托自己的总参谋长舅舅帮个忙。最后法金汉总参打了声招呼,克鲁格才被调来。
    世界大战刚开打的时候,这三个同班同学的起步差距还不大。博克和豪塞尔当时都是少校,克鲁格拉一点,但也是上尉。
    但经过了15个月的战争,博克这个少校已经升到准将了,豪塞尔才刚刚从少校升到中校。克鲁格更是才刚刚少校。
    要不怎么说跟对老板很重要呢,能被放在关键的岗位上,立关键的功劳,升迁速度就是蹭蹭往上涨。没跟对老板就只能原地踏步。
    三位老同学再次相见时,冯.博克已经是精锐师的师长,豪塞尔只能勉强在他手下的某个团当副团长、兼一个主力营的营长。而克鲁格就更是只能当个普通营长了。
    ……
    鲁路修足足了一整天的时间,把部队的最新编制情况、人事情况、装备情况、训练磨合情况都捋顺了。
    期间他也不光是靠看报告,也跟隆美尔深谈了很久,摸清各种细节。
    做完这一切,天色都已经快黑了,但鲁路修不想浪费时间,就让隆美尔带他去驻地附近的训练场,最后实际观看一下士兵们对新装备的装甲车的操作情况。
    隆美尔挂了一个内线电话略作准备,随后自有师部的司机开车送师长去观摩。
    很快到了地方,鲁路修就看到一排排油漆崭新的装甲车停在训练场上,非常整齐,还是按照每一排14辆分好组的。
    隆美尔一边带师长观摩,一边随口介绍:“目前每个装甲团的80辆装甲车,加上4辆指挥车,一共是84辆,分成两个营,每营装备42辆装甲车。每个营再分成3个装甲车连,每连14辆。
    每辆车有3名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和火力操作员。车长也要操控一挺机枪,火力操作员也操作一挺机枪,并且负责搬运和接驳弹链。
    另外,车体后半部,也能携带6名步兵,这个运载能力比半履带车要弱不少。
    半履带车可以携带一整个原突击营的步兵班,包括8人突击组和6人火力支援组。装甲车就带不了火力支援组了,每个班就只有9人,班长兼任车长,机枪手也留在车上,只有6名突击组员可以下车作战。
    但装甲车的好处也显而易见,车体是按照正面20毫米、侧方和后方全部10毫米钢板的装甲来设置,相比于半履带车,虽然少运了6个人,但防护极大加强了。”
    目前的半履带车都是不防弹的,全部动力都用在载重和地形通过性上了。这也是时代局限性,只能做到如此了。将来再过几年,有更好动力更足功重比更好地发动机,才能造出兼顾防护和运载量的新式半履带车。
    隆美尔一边介绍,装甲营的士兵们也都示范着开了几圈。
    鲁路修简单评估了一下,这些士兵的驾驶技术都还行,应该是从传统卡车司机转行来的。轮式装甲车可以靠前轮转向,操作上也跟卡车类似,很容易掌握。
    如果是未来开坦克,坦克的履带没法部分转向,那就得跟开挖掘机一样,靠操纵杆让左右履带差速甚至反转才能转向了,那就需要额外的训练磨合,不能急的。
    武器方面,这次的装甲车虽然都叫“一型装甲车”,但实际上还是有细微区分的。每个连的14辆车,有2辆装备了一门跟“二号坦克”一样的57毫米16倍径短管炮,也是克虏伯刚刚研发出来的那种。
    其余12辆,就是标准的每辆车2挺重机枪。
    装了炮的装甲车,要比机枪车减掉1挺重机枪,并且将火力操作员转职为炮手,另外还要再配1名装填手。
    最后因为装了炮的车结构更复杂,更容易出故障,要专门配一名多面手的机械兵,既要负责平时操作车载无线电台,也要学会必要的时候修车。这样全车一共可以运载5名乘员,不再携带步兵。
    用减少4名人员的代价,来换取那门57毫米炮的负重和操作空间。而且那门炮也不是装在车体正前方的,而是装在车顶、往前上方斜斜地伸出炮管,类似于后世那种顶部敞篷的自走炮。
    想象不出其外貌的,可以大致联想一下后世二号坦克地盘改的“胡峰”自走炮,就是没有炮塔,但车体上顶一个敞篷曲射火炮。
    ——
    ps:上午在坐火车,刚倒腾回杭州,杭州东站太挤了,明天恢复两更。
    明天早上第一更就进入正常战争戏了。
    战前需要盘点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今天这六千字写得有点流水账,抱歉,请大家见谅,感谢大家的耐心。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