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玄幻小说 > [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434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34章

    ◎……◎
    万国会结束之后, 大部分西洋人离京回国,但也很有一部分西洋贵族,留在北京留学。
    弘晖重新启用因为理藩院和鄂罗斯学馆存在被弃用许久的同文馆, 来安置这些留学生。
    同文馆就在庶常馆隔壁,西方留学生可以和东方庶吉士,时常串门交流学问。
    放旗为民,拆除满城, 满汉共用一法典并不顺利。
    这从根本上触动了满清贵胄的利益,将他们从人上人拉下来,和低贱的民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这不符合他们的祖宗家法。
    就连一向无条件支持德亨的允禩都不赞同,更别提像是雅尔江阿、马奇等这样的老牌勋贵了。
    这些老牌勋贵都认为,皇帝是被汉人给“挟持”蛊惑了,所以,他们不去找皇帝闹, 而是去攻讦汉官。
    其实就是怕德亨, 他们不敢去找弘晖。
    但从国家发展上来说,放旗为民能减轻国家财政, 拆除满城能减少对立,满汉共用一法典能脱去庇护,减少欺压和反弹,这对一个国家长远来讲,是有利而无害的。
    所以,弘晖欲强势推行。
    但被德亨给阻止了。
    弘晖诧异, 他以为德亨会比他更加强势, 没想到竟是要停止吗?
    衍潢也很诧异, 他还在在己身群体利益和德亨之间考虑能不能找到最优解时候, 德亨叫了停。
    因为,讷尔苏已经发现青海罗卜藏丹津叛变的苗头,他联络了北面的阿拉善蒙古,而阿拉善蒙古王公和牧民,这些年因为牧场、山林问题,多次和汉人起冲突。
    汉人好不容易耕好的田地,维护好的山林,转头就让你赶着羊给啃了,这谁受的了啊。
    但在阿拉善蒙古王公看来,所有土地都是他们的牧场,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你个贱奴管的着吗?
    而清廷这边公正的处置,则是让阿拉善王公们心里很不舒服,觉着清朝廷是站在了汉人这一边,维护了汉人的利益。
    和他们疏远了。
    这就是立场上的不同了,蒙古人脑子想不到那么多,他们想到的只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而他们,也将用铁血和征略,给南面的汉人一个教训。
    在这种情况下,罗布藏丹津一鼓动,可以想象,阿拉善王公会怎么做。
    他们去到宁夏府,劫掠烧杀了那里的百姓。
    当地官员,飞报朝廷,请求支援。
    因为损失并不大阿拉善蒙古倒不是有良心,而是试探清廷态度,但性质恶劣,所以,这件军报,暂时压制住了,朝廷派遣理藩院和督察院官员,先去宁夏查探。
    但用兵计划,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
    在用兵之时,朝政一定要稳。
    尤其是要上战场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享受了这么多年的优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接受和改变过来的。
    而德亨所说,将勇武之八旗编制为陆军军队,享受更高规格的待遇,除家属外,将剩余不能采选入军队的,放旗为民,他们不能接受。
    因为,有些人有自知之明,别说通过考试入选军队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弟可能连骑马射箭都荒废了,又怎么“入选”军队?
    能入选的,只有显王、定王这一脉,就相当于,是将他们这些老牌勋贵废黜为庶人,显王和定王享受本属于他们的全部优待。
    能接受才是奇怪。
    但偏偏这些人,牢牢掌握着主奴观念根深蒂固的旗民和中低层八旗子弟,没有战事还好,可以通过编制变动,内外调动驻防,更新换代等方式,细水长流的改变。
    但现在,阿拉善蒙古出乱子,青海战事在即,京内八旗,就必须要稳了。
    稳的意思就是保持原状,甚至要优抚老牌勋贵。
    所以,德亨不仅退让了,他还主动当朝向弘晖谢罪,自请削减俸禄和待遇,自禁于王府,以表示自己认错的端正态度。
    嗯,此举一出,别说弘晖和允禩了,整个京城都沉默了。
    就连在报纸上激战正酣的汉人们都哑火了一瞬,静悄悄的揣摩这位一向强势的定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没错,当德亨真的认错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是在认错,都以为他是在憋大招。
    而这个大招,一定会将他们打的七零八落,最后实现定王想要的最终目的。
    他们有些慌了。
    德亨:……
    德亨郁闷问允禩:“我就这么让人害怕吗?”
    允禩无奈道:“你说呢?”
    两任帝王都奈何不了你,第三任帝王对你宠信有加,你在他们眼中,跟庞然大物和妖魔怪兽无异,你说他们怕不怕。
    德亨幽幽叹息道:“我当自省。”
    他明明一直在为他们谋福利,没有怎么着他们吧?
    就在这种微妙的情势下,弘晖北巡异常顺利。
    以往逃避北巡的八旗王公和子弟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以期待皇帝能劝劝定王爷,他们八旗,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弘晖也需要这样的热情,就同意了。
    七月北巡,有些晚了。
    但自从上次雍正帝亲自北巡,已经过去四五年了,从康熙皇帝定下北巡的规矩开始,还是头一次间隔这么长时间,皇帝的脚没有踏足蒙古草原。
    所以,不能说晚,只能说有必要。
    此次北巡,弘晖带上了太后、皇后、贵妃和永璋等其他皇子皇弟公主,京城交由德亨镇守。
    没有皇帝这尊大佛在京,汉人、尤其是江南三省士子、举子们甚嚣尘上,越发“无法无天”了。
    德亨并不惯着他们,下令让步兵衙门抓捕了一些最嚣张闹事最欢的入了大狱。
    他们似乎认定德亨是“仁德”听劝的人,抓捕一批人之后,他们就走上街头,聚众游行,德亨下令,再抓捕。
    同时将名单传给两江总督李卫,下令,按照名单抓捕其家人师传同窗好友。
    京城这边抓了再闹,那就再抓,最后抓的人心惶惶,其残酷程度,一点都不输他的养父雍正帝向着汉家读书人举起的屠刀。
    这大半年以来的开放和顺利,让他们失了敬畏之心,这次雷霆抓捕,终于让这些无视国法的读书人发现,这位定王,是真的如传说中不好惹。
    他,并不怕他们协众取理。
    他,也并不如他之前表现出来的那般,包容甚至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最后,还是当朝首辅徐元正站出来,替这些江南读书人说话。
    德亨好奇问徐元正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徐元正苦笑,您都这么问了,难道不知道不明白吗?又何必来问我。
    德亨:就是要亲耳听你说出来,我才好有理有据做下一步。
    徐元正道:“他们请老夫代为上书朝廷,开明年正科。”
    德亨:“明年并不是正科之年。”
    正科,就是三年一次科考。
    像是雍正开朝,因为是正好赶上了,所以,雍正元年恩科,雍正二年正常举行当年正科。
    而雍正五年殿试正科,如果雍正朝不结束,往下推的话,下一次正科应该是雍正八年,也就是天盛三年。
    天盛元年举行恩科,天盛三年举行正科,中间只隔了一个天盛二年,少了一年。
    但三省学子因为禁考,不想落后别省,就想法子推动明年举行正科。
    他们先闹,然后由徐元正出面提出让他们参考明年的正考,双方各退一步,皆大欢喜。
    但是,德亨从始至终都没有看上江南的读书人,他之所以顺势推动华夷之辩,是有自己宏观上目的的。
    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认识到眼下的形式。
    而他推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对立的方式辩论,造成轰动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看热闹并参与热闹,是种花家的天性嘛,完全可以利用一下。
    而这个对立面,就是三省士子。
    所以,德亨是拿他们当炮灰用的。
    用完了,炮灰要上天,好么,我送你一程。
    而这一点,徐元正看出来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这个做法。
    但江南读书人信奉大势,他们将徐首辅架起来,徐首辅不答应,也要答应了。
    毕竟,您可是咱们浙江文人的宗师啊。
    徐元正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在面对德亨的询问时候,唯余叹息。
    德亨听了,笑问徐元正道:“公欲如何行事。”
    徐元正闭了闭眼睛,双手颤抖的脱下冠帽、朝珠,跪下请辞道:“老臣,愿卸首辅之职,辞官,乞骸骨。”
    德亨将他扶起来,没说虚伪的话,道:“称公所愿。”
    德亨兑现了当初给徐元正的许诺,他卸任首辅后,让他去图书馆任图书馆荣誉副馆长,过退休生活。
    三省文人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还将他们的首辅给搞没了,一时间都哑声了。
    德亨并不轻易放过他们,以谋乱之名,命李卫在江南查隐田、查隐户,彻底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同时,配合“养廉银”,着手推行雍正帝还没有来得及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
    江南士绅当然不乐意,反抗的尤其严重,德亨抬手就废了在京大牢里和李卫逮捕的读书人的功名,让他们成为庶民,这下,你们可以如草民一般纳粮了吧?
    江南在朝官员何其多,就不怕他们罢朝罢官抗议吗?
    结果,放眼一看,满朝当中,全是新贵,就连本朝恩科状元,也是开封人士,江南士绅官僚?
    早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