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秦镜高悬李袭誉进宫面圣
第113章 秦镜高悬李袭誉进宫面圣杨淑妃挑了挑眉,没接话,显然她並不认可李世民的说法。
杨淑妃的父亲隋煬帝,可是比李世民会享受多了。
要不是隋朝末年,宫中的宝物都被各方势力瓜分了去,杨淑妃非得拉著这几个人去开开眼,长长见识。
李世民亲自打开了包裹。
“!”
眾人只见包狱正中间,是两个通透无暇的琉璃瓶。
李世民拿起一个琉璃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仔细的观察了一遍。
看著李世民拿起的琉璃瓶,杨淑妃震惊的张了张嘴,“这···:··这是琉璃瓶?怎的比西域进贡的还要更通透纯净?”
长孙皇后也拿起了,另一个琉璃瓶看了看。
“前两日各国的贡品,本宫都已经亲点入库了,西域进贡的琉璃瓶还是以往的样子,並没有这般通透,青雀儿这对琉璃瓶你是从哪弄来的?”
“阿娘,这是青雀自己研製出来的琉璃。”
李世民將手中的琉璃瓶递给了垂涎已久的杨淑妃,拿起了包裹里,一个適合隨身携带,有把手的水晶镜。
“这又是什么?”李世民翻了过去,与自己来了个面对面。
李世民只见镜中之人,前额宽阔饱满眉骨高耸,双眉浓密,瞳孔深邃但面露惊。
李世民对著镜子授了授,他蜷曲浓密的鬍鬚,又侧过脸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唐此时的铜镜,经过锡、铅比例的提高,和反覆的打磨,已经能照出人的基本轮廓和五官,
可以满足贵妇日常的梳妆需求。
但是脸部的细节,髮丝就较为模糊,看起来有点磨砂的效果,而且因为提高了锡的含量,普通铜镜照人会偏黄铜色,提高了锡含量的镜子会反射银白色的光晕,时间长了会出现灰绿色的锈斑,
需频繁打磨才能维持亮度。
且只能在明亮光线下使用,阴天或烛光下就异常昏暗,需贴近镜面才能看清。
凭李世民的眼界,自然知道这琉璃瓶,与水晶镜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李世民这回终於知道,李泰为什么会信誓旦旦的承诺,会给他打一个纯金的龙椅。
“哈哈哈哈·····,”想到纯金的龙椅,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笑出了声。
长孙皇后与杨淑妃见状,放下了爱不释手的琉璃瓶,
李泰一共拿了两块水晶镜,一块是较大的给长孙皇后作为日常梳妆用,李世民拿的那个就是方便日常携带小镜子。
长孙皇后拿扶起大水晶镜,而杨淑妃也不顾身份,抢走了李世民手中的镜子。
李泰凑到阎婉身边,小声道:“婉儿,你的本王已经送到我们寢殿了。”
李泰温热的气息,喷到阎婉的耳边,阎婉害羞的红起了脸,羞涩的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王及躬身进殿,“圣人,监门卫来报,刚刚有百姓在长安城外,敲了登闻鼓。”
“什么!”李世民虎目一瞪,自从设立这登闻鼓起,还从未有百姓敲过登闻鼓。
李世民的好心情,全然消散。
“可知道那百姓有何冤屈,因何事敲的登闻鼓?”
王及摇摇头,“回圣人,还未得知,来报的监门卫只说,京兆府尹已亲自前去审理,后续李府尹会亲稟圣人。”
此时京兆府尹李袭誉正拿著,上面记载著东宫右卫率字样,出入长安城的登记名册。
李袭誉叫退了所有人,他就死死的盯著名册上东宫右卫率几个大字。
“果然···难道···真的会是太子叫人做的么?”
“按户籍记载,终南山村民迁徙至今不过才数日,迁徙所用的验证过所,需从乡里至县衙、州府、户部层层递交,最后交由京兆府审批。
我作为京兆府尹,几百人迁徙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不知道,而且按照正常流程,此时审批最快也就是到州府,显然这是特批的。
甚至没有经过京兆府,即便是太子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势,也就是说,这只能是圣人的旨意:,
,,,”
李袭誉揉了揉眉心,“这样確实可以说通,可太子无缘无故的,为何要屠杀终南山的猎户?
或许是太子私自狩猎的那日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太子震怒,应该是猎户的这个身份导致的太子震怒,並不是个人,否则不会屠杀所有的猎户:·::··
那日的事导致太子被禁足,府官被停职,鲁王降爵削食邑,襄阳郡公削食邑,就连东宫的奴僕都被打入了掖庭,而守城门的禁军都受了杖刑,魏王迅速被圣人推到了朝堂,顶替了太子的所有职责,难道这一切都跟这终南山的猎户有关?
甚至圣人在知道太子叫人屠了这八十多人后,还帮太子善了后,所以一定是终南山的猎户导致太子出了什么大事,没有办法再出现在眾人眼前,所以魏王被圣人推举了出来,魏微这些人也一定知道內情,所以才对魏王越视而不见。”
李袭誉已经想通了整个事件,因为只有这样,所有的事才能完整的串联起来。
“圣人既然替太子善后,就一定会替太子遮掩这件事,这可是活生生的八十多条性命。”
李袭誉回身昂起头,看著他头上高掛的匾额,上面写著四个大字秦镜高悬。
秦镜,指秦始皇咸阳宫內有一面神异方镜,能照见人体內臟及心理活动,能见人心善恶,若心怀邪念,镜中可见胆张心动。
身后掛著匾额,高悬不仅有高高掛起的意思,还提醒官吏应洞察人心善恶、是非曲直,执法要明察秋毫公正严明,不得徇私情。
李袭誉突的起身,神情庄严的正了正衣冠,他拿好了所有的证据,与他刚梳理好的案件脉络,
直奔太极宫。
“陛下,京兆府尹李袭誉求见!”
“让他进来!”
“臣京兆府尹李袭誉拜见陛下!”
李袭誉行了叩首礼。
李世民满脑子都是百姓敲登门鼓的事,並没有在意李袭誉为何行这般大礼。
李世民声音中带著怒气,“李卿请起,百姓到底有何冤屈,竟敲响了登闻鼓,从武德年设立这登闻鼓到现在,还是第一次有百姓敲起,若让朕知道,有官员不作为,为祸百姓,朕必严惩不贷!”
李袭誉並未起身,只是抬起头眸光冰冷的看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