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文和之策
第208章 文和之策贾诩得举孝廉后,原本在雒阳为郎。
因其出身边地,平时又为人低调,十年来一直不受器重。
直到黄巾之乱时,被前太尉邓盛辟为了议曹掾,总算是看到了出头的机会。
邓盛当时与杨赐任用的议曹掾应劭不和,任用贾诩本是为了取代应劭。
应劭就是当初和邹靖争执应该征用乌桓骑还是鲜卑骑的那位,此人职位不高,但一直是关东士族代表……或者说嘴替。
邓盛与关东士族关系不算太密切,他其实是更乐意任用西州人的,原本贾诩很可能成为关西士族的代表,飞黄腾达就在眼前。
可是,贾诩比较倒霉。
都说机会稍纵即逝,可贾诩还没来得及纵,这机会就直接逝了。
贾诩的提举恩师阎忠也曾随皇甫嵩参与过平定黄巾之战,因军功得了冀州信都令的官职。
但战后,刘宏为了卖官,让各地严格考绩奏免军功得官之人,阎忠因此被罢免了。
(注:按原本的历史,刘备成为安喜尉后也是在此时被罢免的。)
皇甫嵩那时候刚击破黄巾,名震天下,担任冀州牧,是当时唯一的州牧。
阎忠被免去信都令后,便去找了皇甫嵩,说:“世上最难得却又最容易失去的,是时机。圣人顺时而动,智者乘机而行。如今将军得了时运之变,需要赶紧抓住啊!”
皇甫嵩问:“什么意思?”
阎忠说:“将军用兵如神,旬月之间便扫除寇乱,席卷七州,屠三十六方,夷灭黄巾……威德震本朝,声名扬海外,即便汤武也不过如此。可是……功高震主者必有将来之患,将军建立了如此功绩却奉事庸主,要如何求安呢?”
皇甫嵩又问:“我夙夜为公,忠于朝廷,怎会不安?”
阎忠又说道:“将军可记得当年段太尉?段公平复西州,下场为何?”
“当今天子赏罚不明,朝廷忌惮军功之将,又难信边地之人,我等因功得官者皆被罢去……将军如今虽得高位,可这官爵又能维持多久?早晚也会因小事被一言而去的。”
“庸主之下不可久居,将军已是不赏之功,不仅有小人忌嫉,还会受庸主忌惮,若不趁早图谋……恐悔之晚矣。”
这就是在劝皇甫嵩趁着名气最大最辉煌的时候赶紧造反夺权。
但皇甫嵩没同意,说:“非常之谋,创图大功,岂是我等能做的?民未忘主,天不佑叛。徒然想成达不到的功业,只会加速祸事罢了,不如恪守臣节。即便将来有祸,也不过是流放废弃而已,至少还有个好名声,死也不朽。你这逆反之谋,我不敢听。”
当时皇甫嵩没打算杀阎忠——虽然阎忠是因为丢官后不忿而劝其谋逆,但也确实有为皇甫嵩考虑的意思,而且说得也不无道理。
但阎忠没能说服皇甫嵩造反,怕皇甫嵩把自己弄死,连夜逃离了冀州。
而这一逃,皇甫嵩也就只能发榜通缉他了。
也是阎忠运气好,他刚逃离冀州不久,皇甫嵩便被黑山军围攻,冀州大乱。
阎忠也就没被抓到,但通缉令是一直存在的。
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贾诩的前途。
阎忠是贾诩的举主,虽然贾诩并没有被视为阎忠的同党,但受牵连是必然的,贾诩很不幸的刚当上太尉掾就去了职。
因阎忠而举孝廉,也因阎忠而丢了前途,贾诩倒也没有心生怨怼,这年头的举察关系就是这样,一旦绑定就是终身关联了。
阎忠刚逃回凉州,北宫伯玉便掀起了叛乱,这倒是使得阎忠没有因通缉而被抓捕,大概也算运气好。
北宫伯玉和李文侯等长期受泠征欺压,凉州叛乱倒不是阎忠指使的,确实是因为羌人积怨太深,再加上黄巾大乱带了个头。
但边章和韩遂杀金城太守陈懿之事,是阎忠出的主意——与韩遂等人不同,阎忠本就心里不满,又被朝廷明文通缉,北宫伯玉叛乱反而遂了阎忠的意。
这也是凉州叛军能以极快速度壮大的原因之一,很多军将本就对朝廷不满,虽说北宫伯玉确实胁迫了不少名士,但也有很多边将是主动附逆的,所以凉州叛军的战斗力才会那么强。
可问题是现在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被韩遂弄死了,凉州叛乱平定了。
再加上众人在金城看到了段颎归乡——段颎的威名在凉州是和神划等号的,这事儿对于羌人而言是战神死而复生了,不管段颎现在是死是活,羌人短期内是绝对不敢冒头的,万一段颎又复活了呢?
没了羌人这个兵源和顶在前面背锅的名头,凉州众人当然得老实一点,至少不能明着再举叛旗。
阎忠目前的处境就很尴尬。
他确实附逆了,身上又有通缉令。
但他不是叛乱主谋,且一直是韩遂的盟友。
现在叛乱平定了,刘备和董卓是擅自出兵的,本就没搞清算,韩遂算是弃暗投明,当然没人处置阎忠。
如果按照刘备和董卓的军报,韩遂应该是首功,如果韩遂得以论功行赏,那阎忠就能因此消除罪名——阎忠是一直和韩遂一同行动的,也算平定凉州的有功之臣,有任何前罪都可以将功补过了。
原本贾诩还在雒阳奔走——阎忠当初只是说了些逆反的言论,但并没有实际造反,如今又算是平叛有功,这事原本很好解决。
可是,朝廷却偏偏篡改了军报,韩遂的功劳被抹去了……
说实话,这事对于韩遂或刘备而言不算什么。
韩遂虽然没得到功赏,但至少不会被直接视为叛逆,勉强也算洗白了。
反正韩遂是改了名的,朝廷之前通缉的是韩约……韩遂也巴不得朝廷不理他,只要不翻旧账就行。
而刘备也不在乎能否得功赏,他的根基从来就不在官爵上,朝廷本来就给不出实质性的好处。
可阎忠和贾诩这俩倒霉蛋就不一样了。
既然韩遂得不到功劳,那阎忠肯定会被朝廷继续通缉,说不定还会被视为凉州叛乱的主谋——他曾经煽动皇甫嵩,有前科的。
就算朝廷不过问凉州叛乱之事,仅仅是之前煽动皇甫嵩造反的通缉未消,也会影响全族子孙的。
阎忠之前被朝廷一直通缉,是没来得及改名的,现在再想改名换姓肯定也来不及了。
而贾诩眼下已年近不惑,蹉跎半生却又回到原点,大概率还会再受牵连……
贾诩在雒阳得知了凉州军报被篡改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快马赶回了金城,免得受牵连被捕。
阎忠本以为此事已无解。
但贾诩得知阎忠见到了段颎这个本该死于诏狱的人没死,便有了办法。
贾诩可没有羌人那么迷信,他可不认为段颎是死而复生,而是想借段颎的威名重新收服叛乱的羌人。
这既是为了拥兵自重,也是为了将功补过。
如果阎忠能让先零羌重回大汉怀抱,这种大功怎么也不能算是反贼了吧?
就算朝廷再怎么不公,就算得不到任何功劳,至少能让朝廷不敢算旧账,哪怕是用黑山张燕的方式让朝廷承认也行。
这事韩遂其实愿意帮忙,但韩遂刚杀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在羌人眼里是仇人,不太好办。
因此贾诩便来找段颎求助——对段颎而言这事可就相当简单,只需要露个面就行。
可现在段颎身故,没法再次复生,那这事就只能求助于刘备了。
“贾某所求便是此事……若是能慑服先零羌,朝廷必会重新审视凉州之事。朝廷未筹刘将军之功,刘将军也可借此事使朝廷改变决议。”
贾诩其实多少有点误会,他以为刘备是段颎的继承人——刘备送段颎归乡,又敢私自平凉州叛乱,任何人都会这么想的。
但刘备真的和羌人不熟……
“刘某不是段公,没有让羌人听令的本事……而且,文和兄,既然朝廷功报中并未提及刘备,那刘某便是受朝廷之忌,眼下刘某境遇并不比令师稍强。”
刘备也是刚从贾诩这里得到朝廷的情况,他倒是立刻明白天子是在忌惮自己。
“那此事便得改一改……既然无法快速收服羌人,那便该让羌人复乱!”
贾诩看来是早就想明白了的,立刻就有了新谋:“张温不是谎称凉州早已平定吗?那就让凉州不再平定……此事同样可以逆转。”
“文和要挑得羌人反乱?”
刘备有点犹豫:“凉州兵乱已久,本就破败,若大乱又起,凉州之民如何存身?”
贾诩闻言盯着刘备看了许久,随后拱手俯身:“刘将军仁厚有德,贾某佩服!可是,将军可知凉州之民想要的是什么?”
“……愿闻其详。”
刘备也想听听当世智者的看法。
“是公平。”
贾诩叹了口气:“将军,如今天下纷乱,但无论是羌氐还是黄巾,亦或是南方诸蛮之叛,皆因不公而起。”
“黄巾之乱以天地人公为号,此前北宫伯玉之乱也是因官僚不公而起,羌人虽惧段公而去,但其忧患并未解除,早晚都会复乱……”
“既然早晚复乱,不如现在便乱,也好让朝廷看到不公之祸!”
“将军仁厚,又有强军,正可制约羌人,使其乱而不乱……将军在河内已做过此事,不妨再做一次。”
贾诩说得倒也直白,就是要让刘备再威胁朝廷一次。
“可羌人并不会听我号令,如何使其乱而不乱?再说,即便羌乱,也需要羌人再入三辅,朝廷才会重视……可若是真让西州再度大乱,恐文和自己也不愿意吧?”
刘备摇头道:“文和是还有半策未讲吧?不如一并说完。”
“哈哈……正如将军所言,贾某也不想家乡真正生乱。”
贾诩笑了,朝刘备点头言道:“将军与董仲颍平凉州,三辅诸将也曾并力。但除董仲颍等几人之外,三辅诸将中参与平乱之人未得寸功,反倒是之前战败的关东诸公分获功劳……将军以为他们可心服?”
“你是要让我召集平乱诸将,使其众口一辞,此事根本无需羌人……只需凉州、三辅所有军将皆称西州复乱即可?”
刘备明白了,难怪贾诩要来找自己。
眼下只有刘备能办到这事,因为刘备仍是三辅监军,可以名正言顺的召集三辅众将。
而且刘备和董卓本来给了西州众将功劳,但朝廷却没给,功劳被战败的关东人偷去了。
“西州复乱,对西州军将皆有利,以将军之能,该是很容易说服诸将的,反正是羌人复乱,与诸将无关。而且是将军刚回军三辅,羌人便‘复乱’了,若无将军虎威,羌人便平定不了……”
贾诩点头把话说完:“一旦西州复乱,张温必然落罪。若朝廷公道,刘将军便可与家师、韩文约等一同再度平定凉州……若朝廷还是不公,至少也不敢加害任何人……尤其不敢加害将军您。”
“文和此计……真是为令师而谋吗?”
刘备饶有兴致的看着贾诩:“文和想要的是什么?”
“贾某自是想要得个善终的……刘将军能使段公高寿善终,或许也能使贾某得此运数。”
贾诩很耿直的说着:“贾某蹉跎半生,不欲荣华,只望安稳。如今朝廷如此,必致大乱……贾某只想与人为善,若将军得势,也好拉贾某一把。”
“哈哈哈……若我延请文和入军参赞,文和愿意吗?”
刘备很喜欢贾诩这种能把话说明白的人。
“不愿……”
贾诩微笑着拱手:“但若将军有朝一日得领州郡,贾文和必倾家相投,就怕将军他日嫌贾某老迈。”
“那……文和可以回家收拾行李了,我觉得,要不了多久我就得统领州郡了。”
刘备突然笑着说道:“文和此计,会使很多人统领州郡的……”
贾诩愣了愣,随后恍然叹道:“是啊……贾某倒还真没往权术去想……确实如此!”
“那……文和方才之言可还算数?”
刘备直接起身,躬身行揖:“刘某欲拜文和先生为丞!”
“使君。”
贾诩低头回礼,竟直接称了使君——这是对刺史或州牧的称呼。
……
贾诩的主意看起来挺简单,操作起来也挺容易,而且似乎漏洞颇多——这也是大规模谎报军情,涉及三辅各郡都尉,显然是很容易露馅的。
但实际上,露不露馅根本就不重要……
就像朝廷篡改军报,大家都知道那玩意是假的,但篡改之事本身同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的态度。
只要三辅各郡全都说西州羌人复叛就行了,毕竟所有人都知道,朝廷要是不认,那这事马上就能变成真的。
凉州与三辅各郡官吏都不傻,这时候若是不合作,那很有可能当晚就死在‘叛军’手里——刘备倒是不至于这么干,可没退路的阎忠一定会这么干的,韩遂也会帮着阎忠这么干。
就连一向刚直的新任天水太守傅燮都照此上报了,他倒不是给刘备面子,而是因为他知道这其实不是谎言,凉州本来就没有真正平定,这“凉州复乱”其实反而是实话。
二月底,刘备带兵回到美阳。
三月,无数军报传到朝廷,凉州与三辅诸郡皆称‘羌氐复乱’。
刚升任讨虏校尉的李傕甚至称羌人叛军近十万,不可力敌,请求撤军至长安——他现在兵马不齐,又和韩遂有怨,担心韩遂真的趁机跑来揍他……
朝野大哗,一直称病的刘宏立刻恢复了朝会,并第一时间以“谎报军情欺骗朝廷”将张温下了狱。
由于大军刚被召回,朝廷一时半会没法再次组织起讨伐军,便任用狄鄙为凉州刺史,任用之前在天水逼退边章的盖勋为京兆尹管理三辅,让两人先行募兵平乱。
随后不久,刘备收到朝廷调令,天子诏刘备入雒阳觐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