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黄眉 金蝉子 传经人
第509章 黄眉 金蝉子 传经人西牛贺洲之地,灵山胜境,仙气氤氲,佛光普照。
时逢“灵山净土庆佛功宴”,灵山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齐聚一堂,正在商议向南赡部洲的传经人选。
观世音菩萨保举了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为传经之人选。
然而。
这个时候。
大势至菩萨站了出来,要保举另一人。
世人皆知西方灵山有“四大菩萨”,声名远扬。
其分别是智慧超群的文殊菩萨、慈悲济世的观世音菩萨、德行高深的普贤菩萨,以及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
那么,这位大势至菩萨又是何方神圣呢?
“大势至菩萨”乃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尊称“大精进菩萨”,寓意其修行精进勇猛,如利剑破空,锐不可当,无有退转。
观世音菩萨代表着“大慈大悲”。
大势至菩萨则代表着“勇猛精进”。
“大势至菩萨”,与无上尊佛“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他们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世称其为“华严三圣”。
在《西游记》原著中,大势至菩萨,其实在结局有出场。
彼时五圣果位已定,诸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一切得道仙真,皆初时齐来听讲,至此各归其位。
大众合掌皈依,齐声念诵:
“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
此即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从这个灵山的位次排列之中,便可窥见端倪。
大势至菩萨的位次,仅在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之后。
其甚至还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之前。
要知道,这个时候,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这可都是西行取经的大功臣啊!
可以说,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这个时期,正是灵山的“红人”,“新贵”,备受尊崇。
但大势至菩萨就是能稳稳地排在这里,其在《西游记》的大结局之中,位列众菩萨第二,仅在观世音菩萨之后。
由此可见,“大势至菩萨”亦是西方灵山之中实力超凡的一尊菩萨,足可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并驾齐驱。
大势至菩萨也是灵山的核心人物,不是毗蓝婆菩萨这类菩萨可以比的。
但是,很明显。
大势至菩萨,其实并未进入到如来佛祖的权力核心圈子。
纵观整个西游故事,都没大势至菩萨的什么事情。
他鲜少有露面之时。
如此位高权重的一尊大势至菩萨,却在整个“西行取经项目”中,被隐隐被排斥在外。
西行路上多次出场,配合金蝉子做这个取经项目的菩萨,其实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而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并列的大势至菩萨,只是在结尾露了个脸。
就没了。
……
有句谚语道: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一定要为明天的奶牛存粮。”
此语如醍醐灌顶,告诫世人切莫沉溺于当下的得失,而应目光长远,为未来的日子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筹谋规划。
说白了,你要投资明天,即未来。
也有一句谚语道: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它似在催促人们,莫要蹉跎时光,要把握当下,积极行动,着眼于眼前之事。
说白了,你要投资现在。
那么,问题来了。
倘若你手中握有一笔资金。
你究竟是该将其投入当下正如日中天、红得发紫的行业?
还是将目光投向未来,投资那些有无限潜力、即将崛起的行业呢?
你是选择当下的荣耀与安稳,还是选择未来的无限可能呢?
很明显,在灵山,有人会投资现在(现在佛如来),享现在之尊荣。
而有人会投资未来(未来佛弥勒),赌未来之盛世。
……
此时此刻。
灵山之上,祥云缭绕,佛光普照。
如来佛祖端坐于九品莲台之上,宝相庄严,周身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睥睨众生之气势。
见大势至菩萨要推举他人。
“大势至……”
如来佛祖心中虽隐隐泛起一丝不悦,眉头也不自觉地微微一皱。
但是在这公开的大会之上,身为佛门领袖,他深知需以公正服众,故而神色不动,将那丝不悦悄然隐去,分毫不露。
如来佛祖神色淡然,目光平静地看向大势至菩萨,缓缓开口道:
“大势至菩萨,你但说无妨。”
“不知你所要推举之人,究竟是哪位贤才啊?”
大势至菩萨双手合十,声音清朗,言道:
“金蝉子虽然是佛门弟子,但他毕竟是半路出家。”
“金蝉子于佛法修行途中,曾有轻慢之举,恐难透彻领悟我佛法之精深奥妙。”
“贫僧所保举之人,乃是弥勒佛座下弟子黄眉。”
“黄眉自幼便追随弥勒佛修行,于佛法一道颇有悟性,根基扎实,且机敏聪慧,有过人之处。”
“若黄眉能担此重任,定能在南赡部洲闯出一番局面,弘扬我佛门无上佛法,功德无量!”
大势至菩萨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静谧,众人皆屏息凝神。
“黄眉……”
“弥勒佛座下的黄眉……”
诸佛菩萨皆目光如炬,汇聚于大势至菩萨身上,似在思索他所提之人选是否合适。
“半路出家……”
普贤菩萨听到大势至菩萨那句“半路出家”,微微挑眉,心中略有不悦。
毕竟。
在西方灵山,追溯其根源,如来佛祖曾是截教的多宝道人,他普贤菩萨曾是阐教门下的普贤真人,文殊菩萨是曾经阐教门下的文殊广法天尊、观世音菩萨也曾是阐教旧人……
再忆往昔,当年封神大战,接引道人在万仙阵内,将乾坤袋打开,尽收那三千红气之客。
有缘在极乐之乡者,俱收入此袋内。
西方教原本势单力薄,人丁稀少,有了这些“半路出家人”之加入,才逐渐壮大起来,声威日盛。
然而,这却引起了西方二圣原嫡系势力的不满。
常言道: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纷争。”
若说现在佛如来佛祖,以及其麾下势力,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人,代表的是西方灵山的“半路出家派”。
俗话说: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话放在灵山,也没问题。
西方二圣为了拉拢这些“半路出家的,外来的和尚”,对其大多许以高位。
他们大多都在灵山手握大权。
其中,多宝道人更是直接为西方教主。
现在的灵山,则是以如来佛祖为首的“半路出家派”掌权,当家做主。
那么未来佛弥勒佛,以及其麾下势力,如大势至菩萨等,则代表的是“本地的和尚”。
其代表的是“西方原嫡系派”,与“半路出家派”隐隐对峙。
如今。
西方灵山,这些“本地的和尚”,其手中的权力,其享受的香火供奉,反而不如这些“外来的和尚”。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此乃人之天性也。
你说,这些本地的和尚,和这些外来的和尚,能玩到一起去吗?
此时此刻。
西方灵山外来的和尚,和西方灵山本地的和尚,双方博弈,如棋逢对手,暗潮汹涌。
自然有爪牙为其首领辩经。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只见普贤菩萨出列,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似鹰隼般锐利,缓缓开口道:
“大势至菩萨,这黄眉童子虽在弥勒佛座下修行多年。”
“但吾也是‘半路出家’,对其了解尚浅,实在不知其本事品行如何?”
“南赡部洲情况复杂,如龙潭虎穴,传经之事非同小可,关乎我佛门兴衰,不知这黄眉童子可有何过人之处,能担此重任?”
大势至菩萨不慌不忙,双手依旧合十,神色从容,如松柏傲立风雪,答道:
“普贤菩萨,你佛法领悟精深,且对佛门教义有着独特的见解,慧眼独具,自是能明辨贤愚。”
“黄眉机灵聪慧,善于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在弥勒佛座下修行时,黄眉便常协助弥勒佛处理诸多事务,展现出非凡的应变能力和组织才能,如良将统兵,指挥若定,有条不紊。”
“更重要的是,黄眉修行佛法多年,对佛法之领悟,完全不输金蝉子。”
“若他能前往南赡部洲传经,定能凭借其智慧与佛法修为,开山辟路,为我佛法东传开辟道路!”
然而。
此时的观世音菩萨轻蹙蛾眉,心中似有疑云萦绕。
她双手合十,徐徐而言:
“大势至菩萨,黄眉童子虽有其长处,然南赡部洲道门势力,盘根错节,如巨网交织。传经之路,必荆棘满途,险阻重重。”
“黄眉不过还是一个童子,年少气盛,行事或有孟浪之态,恐因一时意气,与道门起衅,坏我佛门传经大计。”
“相较之下,金蝉子年长持重,行事沉稳。”
“吾以为,此事尚需审慎斟酌。”
普贤菩萨亦微微颔首,附和而言:
“观音大士所言极是,深得吾心。”
“传经之事,非沉稳之人不可胜任。”
“黄眉童子虽机灵聪慧,但其年岁尚幼,若贸然前往,恐难以应对诸多复杂局面。”
此时此刻。
弥勒佛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愈发明显。
“普贤……”
弥勒佛微微抬手,示意普贤菩萨稍安勿躁。
而后,弥勒佛缓缓开口,目视如来佛祖,声音洪亮且带着几分慈悲:
“世尊,大势至菩萨所言不虚,确有其理。”
“黄眉这孩子,平日里虽有些调皮捣蛋,但他心地纯善,对佛门也是一片赤诚。”
“且他跟随我修行多年,佛法根基扎实,若能借此机会外出历练,对他自身修行亦是大有裨益,如璞玉经雕琢,方显光华。”
“若他真能完成传经重任,于佛门而言,亦是莫大幸事。”
此时,又有文殊菩萨出列,言道:
“弥勒尊佛,南赡部洲之地,道门盘踞已久,势力根深蒂固。”
“黄眉童子虽有机敏聪慧之名,但其行事或有鲁莽冲动之处。”
“若贸然遣其独往,恐难担此重任,反误我佛门传经大计。”
“依吾之见,当另择德高望重、佛法精深且经验老到之贤才前往,方为万全之策。”
“文殊菩萨……”
大势至菩萨听闻,眉头紧蹙,双手合十,正欲开口反驳。
却见燃灯古佛轻抬眼眸,目光如渊,深邃而威严,扫视殿中诸佛,而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浑厚,震彻殿宇:
“文殊菩萨所言,不无道理。”
“黄眉童子虽有其长,然传经之事,关乎我佛门万年大计,不可不慎。”
“然大势至菩萨所荐,亦有其可取之处。”
“黄眉童子机敏聪慧,若善加引导,或能成事。”
燃灯古佛微微一顿,目光在文殊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之间流转,接着说道:
“吾以为,可令黄眉童子与金蝉子一同前往南赡部洲。”
“金蝉子虽曾有轻慢佛法之过,然其佛性深厚,根基扎实,且历经磨难,心性愈发坚韧。”
“黄眉童子自幼便随弥勒佛听闻佛法,佛法造诣亦是不凡,根基同样扎实稳固。”
“至于其年轻气盛?”
燃灯古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笑:
“此非弊病,反倒是年轻人的朝气所在。”
“不气盛,何以为年轻人?”
“去南赡部洲开拓,年轻气盛一些,也未必不是好事,或许更能闯出一片崭新天地。”
“吾以为,金蝉子和黄眉二人当各展所能,以‘传经之成效’为凭,胜出者方能担此重任。”
“如此一来,既能激发二人之潜能,又能确保传经之人选为最合适者,不负吾佛门重托,不负苍生厚望。”
燃灯古佛为灵山的过去佛,才退位,让给如来佛祖。
其就相当于是灵山的“太上皇”,在灵山威望极高。
燃灯古佛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响起阵阵附和之声。
“燃灯古佛所言极是!”
“燃灯古佛高瞻远瞩,所言深合佛理……”
“令二人公平竞争,各展所长,实乃妙策……”
大殿内诸佛皆微微颔首,似觉此法既公平又周全,实乃上上之策。
如来佛祖见势如此。
他目光深邃,思索片刻后,微微点头,言道:
“燃灯古佛所言甚是。”
“传经之事,关乎佛门兴衰,需谨慎行事,却又需大胆用人。”
“如此安排,恰到好处。”
“黄眉与金蝉子,皆为吾西方佛门有潜力之弟子,此次同行竞争,亦是难得之历练。”
文殊菩萨听闻此安排,心中虽仍对黄眉有所担忧,但亦知燃灯古佛之意不可违,当下双手合十,道:
“燃灯古佛此安排,自有其深意。金蝉子和黄眉二人,确有其过人之处,然南赡部洲之险,非同小可。”
“还望二人能相互扶持,莫要因竞争而伤了同门情谊,更不可因私怨而误我佛门大事,否则罪过不小。”
大势至菩萨双手合十,道:
“燃灯古佛明鉴,此安排甚妙。”
“黄眉定会全力以赴,与金蝉子公平竞争,展现其能。”
“若黄眉胜出,还望诸位莫要再有异议,以证佛门公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