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南洋风云1864 > 第644章 战后形势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44章 战后形势

    大楚帝国远征军作为东线的惟一主力,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先后战败投降,立即策动大军进驻,并陆续解除东线德军和奥匈帝国合计二百六十余万士兵武装,包括大量的二线兵力。
    与此同时
    意大利,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等国也陆续派兵,随同楚国远征军大踏步的进入敌方国境,执行军事占领任务。
    至此,独木难支的德意志帝国距离战败也进入了倒计时。
    1918年1月10日
    以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为标志,该协定由德国代表与协约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内签订,宣告了持续五年多的战争结束。
    这比原来历史的时间线,仅提前了一天。
    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亡荷兰王国,对同盟国军事集团的彻底清算,这才拉开了一个小小的序幕。
    对德国的军事占领以英法为主,楚、美两国同样派出少部分兵力,对德国实施军事管制,维持战后社会秩序。
    看到宣布战败,沙俄新政府率先跳了出来,正式宣布《布列斯特条约》作废,收回包括乌克兰大平原在内的广达1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突然的举动,惹怒了大楚帝国。
    因为《布列斯特条约》涵盖了乌克兰南方四州之地。当时德意志帝国作为敌对国家,并不在意会签署一份侵犯楚国利益的条约。
    谈判桌上得不到的领土,战场上见分晓就是了。
    在楚俄两国签署的《基辅条约》中,将乌克兰南方四州作为国际托管,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大楚帝国的领土范畴,但是属于大楚帝国利益范畴。
    沙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条约》此举,使得其对乌克兰南方四州有声索领土权,这就违背了《基辅条约》。
    在《基辅条约》中,沙俄放弃了乌克兰南方四州的领土要求,大楚帝国拥有的国际托管权才能够成立,这是二选一的题目,沙俄的声明动摇了《基辅条约》的法律基础。
    大楚帝国立刻调动大量兵力,并对沙俄新政府赤-裸-裸的以战争威胁,不惜投入百万大军予以致命一击。
    彼时,沙俄新政府已经将首都搬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其艰难局面,政权的火种摇摇欲坠。
    外有英,法,美,加,意大利等国的干涉军在北方摩尔曼斯克登陆,楚国大军陈兵乌克兰大平原,在最东方还有英,扶桑,楚,美等国占领海岁威港口(注;符拉迪沃斯托克)。
    在西伯利亚,反叛的捷克军团,白军及哈萨克骑兵力量沆瀣一气,使得广大地区脱离新政府的管控,涌现出几十上百个草头王。
    在欧洲地区
    反对沙俄新政府的白军,包含国内的各种派别以及国际干涉力量,其来源十分复杂,分为国内、国外两部分。
    国内主要是一个松散的反沙俄新政府联盟组成,包括地主、保皇派、资产阶级自由派、旧的军官将领等等军事力量组成,统称白军。
    他们的军事力量主要由波罗的海地区的尤登尼奇将军、西伯利亚的高尔察克将军以及南俄的邓尼金将军等沙皇旧军官领导,并在沙俄内部战争大部分时间里控制大部分领土。
    国际干涉力量主要以英、法、楚、美、扶桑、意、塞尔维亚,捷克,波兰等等为主,这部分兵力总计为十几万。
    这其中,扶桑国一家就出了7万多兵力,表现的特别积极。
    谁都知道这是块大肥肉,扶桑人对于向北疯狂扩张的渴望不加掩饰,尤其军部特别狂热。
    在1918年初这当口
    沙俄内战进行了空前血腥惨烈,战争地区民众伤亡甚重,主要在环莫斯科周边地区进行了反复争夺,打的不可开交。
    这只是当前的情况,若是大楚帝国骤然投入百万大军,那后果直如摧枯拉朽一般没有任何悬念。
    别说一百万兵力,就是20万都承受不住。
    大楚帝国军队向来以装备精良而著称,训练有数,执行力强,且有着几乎穷无尽的炮火和空中援助,攻击力不逊色于德军。
    所以在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亲王发出战争威胁的第三天,沙俄新政府的代表就暗中抵达了克里米亚,与大楚帝国方面展开秘密谈判
    第4天,双方正式达成了《克里米亚条约》。
    克里米亚条约的核心有三条;
    第一条,沙俄政府承认大楚帝国拥有克里米亚和摩尔多瓦,色雷斯地区的合法领土主权,对此不持任何异议。
    第二条,沙俄政府正式承认敖德萨州,尼古拉耶夫州,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四州为国际托管地,属于大楚帝国特别利益区,对上述四州放弃任何领土主权声索。
    第三条,双方愿建立积极,友善,可沟通的外交关系,寻求地区稳定和平途径,致力于未来建立正常国家间关系。
    这种结果并不奇怪,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的威胁可不是口头上的,而是悬在沙俄头顶上一口明晃晃的大铡刀,随时可能落下。
    白军不可怕,多国干涉军也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一旦发怒了,那就是灭顶之灾。
    算一算,欧洲十三国干涉军加在一起才6万多人,在西伯利亚的扶桑一家就出兵7万多,再加上捷克军团和波兰军团,全加起来撑死了也不到20万。
    而大楚帝国在乌克兰南方四州就驻有4个集团军,再加上克里米亚,摩尔多瓦和色雷斯,这就是7个集团军,共计约60万兵力。
    此外,重新部署后的大楚帝国远征军在基辅,华沙,明斯克以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都有驻军,与上面合计超过120余万。
    大楚帝国远征军手中还有正在遣返的一百多万德奥联军俘虏,只要发一支步枪,随时都能上战场。
    面对现实的军事压力,沙俄现政府直接选择认怂。
    相比较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后,沙俄新政府内部的巨大不同意见,这次签署《克里米亚条约》,竟然没有多少反对者。
    倒是欧洲各国那边一片哗然,叽叽喳喳说什么的都有,大楚帝国私下与沙俄达成协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认为损害了联盟利益。
    但也就是这么一说,议论纷纷罢了,没有最高统帅部和各国政府首脑的正式表态。
    真要说起来,那也是扯皮的事儿。
    因为沙俄原本是盟国的身份,即便后来退出协约国军事同盟,单方面与德国谈和停战,那也不是敌国。
    充其量,是一个背叛者而已。
    大楚帝国与沙俄间的条约,可以视作正常国家间的条约,并不能说因为大楚帝国加入了协约国军事同盟,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签署条约的权利。
    这是一笔糊涂账,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以大楚帝国如今世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不会在意其他小国的不满情绪,做什么事没有非议呢?
    从帝国本土传来的最高旨意,就是消除与沙俄之间一切可能的领土纷争。
    所以在签订了《克里米亚条约》后,两国勘界人员就迅速展开工作,对南方四州边界实时勘探,然后汇总成政府间的边界协议,这就不负赘述了。
    从多国干涉军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以英,法,楚,美为首的协约国军事集团,虽然极为敌视沙俄新政府,可并不愿意在这个战场上耗费过多的兵力和财力。
    长达五年的战争结束了,人心思定。
    任何在乌克兰和波兰地区开辟一场新战争的建议,都被认为是疯狂和愚蠢的,遭到英法为首的欧洲各国民众的憎恶。
    不说别的,议会拨款汹涌的民意就过不去。
    尤其是法国受创最深,整个东部,北部省份和大巴黎周边地区一片废墟,重建工作漫长而道远,哪里能够抽调大军去干涉沙俄?
    但是这些国家不约而同的都希望
    以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为主力,组建一支不少于50万人的干涉军,一举覆灭沙俄现政权。
    这其中,大楚帝国需出兵超过40万。
    理由也是非常硬扎
    大楚帝国在东欧,巴尔干和乌克兰地区拥有二百余万军队,抽出个40万还不是轻而易举,何况大楚帝国又不缺钱。
    来自本土的一纸御令,让怂恿大楚帝国出头的各协约国全傻了眼。
    大楚皇帝御旨
    欧洲战争已经全面结束,大楚帝国远征军也履行了其神圣而光荣的军事同盟使命,在战胜以德奥联盟为首的邪恶军事力量的世纪大战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圣旨曰;“自即刻起,帝国皇家陆军转入和平时期任务,为维护欧洲持久和平作出贡献。”
    也就是说
    没有大楚帝国本土的旨意,远征军方面谁都别想动,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也不行。
    一句话,战争结束了。
    战争打赢了,可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亲王一点不轻松,随后而来的大量工作如同潮水般淹没了他。
    他刚刚签署了最后一批嘉奖令,对表现出色的军官调职,晋升,封赏,这也是原本的题中之意。
    然后就签署了取消皇家陆军“第32集团军,第33集团军”临时编制的命令,相关约合15万兵力全都打散,陆续补充进入其他部队。
    在德国正式投降后
    大楚帝国远征军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减复员,尤其以第一批和第二批援欧部队为主,这些都是达到服役年龄上限的老兵,因功获得各种不同的奖赏。
    最大的一份,就是在欧洲的土地和房屋。
    功勋卓著的官兵能够分到最好的房屋,表现差一点的也能分到被战争毁坏的宅基地,只不过需要后续自己动手修葺罢了。
    普通的官兵,至少能得到一块封赏的宅基地皮,至于女人和粮食,这在东欧根本就不愁。
    在1918年第一季度
    计划退役的官兵总数约为50万,主要是克里米亚,色雷斯,摩尔多瓦等地区,少数考虑安置到突尼斯和约旦,这要根据各人的意愿。
    差不多每个地区十多万人,主要用于初步恢复地区经济和秩序,毕竟战争带来的浩劫,使得色雷斯地区数十万家庭失去了男人,已经变得破碎不完整了。
    其他的摩尔多瓦和克里米亚地区同样如此,需要大量精壮男性人口填补。
    在第二季度,同样计划退役50万官兵,主要去向依然是上述地区,原则上不安排返回国内。
    除非官兵本人强烈要求,自愿放弃在欧洲土地,房屋和其他权利的封赏,愿意返回国内归隐山林,这完全可以。
    在官兵退役安置前,首先要遵循其意愿,大多数官兵选择和战友集中安置,这也是通行的做法。
    毕竟是生死历练的兄弟,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深厚情谊,集中安置在一片地区,互相也有个照应。
    整个远征军到年底前
    总计要退役并安置超过150万人,仅留下不足80万军队,主要驻守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南方四州,色雷斯及克里米亚地区,这几个地区就有56万余人。
    还有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驻军,总计约24万余人。
    此外,大楚帝国在欧洲干涉军中,还派遣了一支4600余人的独立旅,参与占领北方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行动。
    差不多就等于拔下一根毛来,意思意思。
    这也是对沙俄新政府明智做法的回应,反正大家心知肚明,必须要承这一份情。
    英,法,美等国叫的欢,也没有看他们派出多少军队,都在大规模的复原士兵,积极的恢复国内秩序,重建城镇。
    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事儿,大楚帝国压根儿也不插手。
    随着安置政策的陆续落实,克里米亚,摩尔多瓦和色雷斯地区迅速恢复生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后大建设。
    大量华人退役士兵的到来,给上述地区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每天结婚成家的喜事不断,从城镇到乡村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清除房屋瓦砾,重建屋舍,桥梁和道路。
    这其中大量的工作,由奥匈帝国和德国俘虏承担,他们必须修缮道路,桥梁和屋宇,恢复当地基础设施。
    好在对这些白人俘虏,远征军方面的政策相对宽容,在俘虏营中都能吃得饱,想吃好就不成了。
    缘于强劲对手心心相惜,在战俘营中,德军官兵的待遇就比奥匈帝国的俘虏要强的多。
    大楚帝国军官在一些聚会的场合,还会邀请一些战俘营中的德国军官参与,喝喝酒聊聊天,相处的相当不错。
    大楚帝国军队作为一支国际化的强军,很多军官都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德国军官懂英语的就更多了,所以交流没有什么障碍。(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