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其他小说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640章 论文发表!学界震动!研究所建成!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40章 论文发表!学界震动!研究所建成!

    第640章 论文发表!学界震动!研究所建成!广邀天下英豪!全球震动!
    1925年10月10日。
    伊蕾娜和约里奥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人工放射性的论文。
    论文一出,瞬间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
    “天啊!”
    “刚刚实现了人工核裂变,现在又突破了人工放射性!”
    “物理学界这是又一个黄金大世要来了?”
    “看来布鲁斯教授预言的没错,继量子力学之后,核物理将迎来春天!”
    “啥也别说,转行吧!量子力学不是我这种脑子配研究的。”
    “还是搞实验更有前途。”
    毕竟,相比量子力学,这两个实验能给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说不定偶尔一次运气好,就能发现了不得的现象。
    但是,众人哪里知道,考克饶夫和伊蕾娜在成功之前,已经失败无数次了。
    此外,从重要程度而言,人工核裂变毫无疑问要大于人工放射性。
    但是从创新的角度而言,则反过来了,人工放射性完全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从1896年贝克勒尔首次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以来,物理学家还从来没有想过人工制造。
    但是现在,它就这么简单地出现了!
    简直颠覆了众人的常识!
    英国。
    考克饶夫看见论文的那一刻,心中敬佩无比。
    他又回想起和伊蕾娜第一次见面的那天。
    如今,两人先后发现了核物理领域的重要成果。
    但是考克饶夫很清楚,人工放射性带来的震撼肯定要比人工核裂变更强烈。
    因为后者发现就是发现了,目前看没有什么可扩展或延伸的内容。
    核聚变能解释恒星的演化规律,甚至还是创造新元素的理论基础。
    但是核裂变看起来没啥大用,原子核裂变后只是变成两种更低序数的元素而已。
    然而,人工放射性不一样,放射性本身的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都无法估量。
    而现在,通过人工手段能自主制造放射性,其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仅仅在应用层面,或许就能催生各种新技术。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
    考克饶夫看向远方,眼神复杂。
    他只能把那种淡淡的情愫深埋心底。
    “默默欣赏也是一种幸福。”
    法国。
    郎之万比当初看见德布罗意的论文还要兴奋。
    “哈哈,伊蕾娜那丫头总算熬出来了。”
    “布鲁斯教授在培养学生这一块,还是一如既往地权威啊。”
    “博士全员获得诺奖的记录不会被打破了。”
    “可惜,他回去喽。”
    德国。
    泡利甚至还专门发表一篇文章,畅想了人工放射性的各种可能应用。
    结尾还不忘调侃一句:
    “伊蕾娜女士的成果没有运气,全凭实力。”
    伊蕾娜看到后,气的牙痒痒。
    很快,或许是因为布鲁斯教授和居里夫人的关系,又或者伊蕾娜本身讨喜。
    大佬们纷纷祝贺。
    一时间,伊蕾娜从快要被科学界忘记,瞬间成为了当世最闪耀的新星。
    布鲁斯教授唯一亲传女弟子!
    居里夫人爱女!
    法兰西女性的榜样!
    人工放射性发现者!
    未来诺奖获得者!
    此刻,伊蕾娜的家世和导师不再是她心灵上的枷锁,而是站在她背后的强大底气!
    她接过居里夫人的担子,执掌镭学研究所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整个消息传播过程中,约里奥都保持着十足的低调。
    他接受法国报纸的采访时,说道:
    “在生活上,我们是亲密的伴侣;但是在科研上,我是伊蕾娜的助理。”
    不过,科学界依然把他们亲切地称为“小居里夫妇”。
    与此同时,李奇维曾在卡文迪许的演讲也彻底传遍开来。
    考克饶夫和伊蕾娜的事迹表明,核物理时代真的是下一个黄金大世!
    伊蕾娜母女的传奇经历,也为这场大世带上一抹神秘色彩。
    三大预言,如今实现了两个,只剩下最后的中子了。
    谁都想不到,小小的中子却掀起了毁天灭地般的震动!
    ——
    欧洲科学界风起云涌的时候,婆罗洲的发展同样日新月异。
    古晋。
    李奇维在钱五师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建好的物理研究所。
    虽然该研究所刚刚成立,但是它注定了会成为整个婆罗洲的第一研究所。
    因为李奇维亲自担任所长。
    由于时间的关系,研究所内的各种设施还没有全部完善,但不影响使用。
    山河集团在婆罗洲经营了20年,建造研究所早都有了充足的经验,因此进度才会如此之快。
    不仅是物理研究所,化学所、生物所、地质所等各理工科机构也同时建成。
    李奇维参观之后,很是满意。
    “不错,至少前期可以开始招收学生和研究人员了。”
    在李奇维的教育体系设置里,很多研究所和实验室都有和大学同样的研究生培养资格。
    比如原子研究所和黄埔理工大学都可以招收研究生。
    反正婆罗洲他说了算,而且从这些地方获得的学历,放眼全世界所有国家也是被承认的。
    这就是李奇维在科学界的牌面。
    钱五师问道:
    “老师,你这次还是像在英国量子研究所那样,亲自带学生吗?”
    李奇维摆摆手。
    “估计不行了,我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了。”
    “不过,我会适当给予指点。”
    “成立物理研究所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人。”
    “我如果只带几个学生的话,就没办法覆盖更多的人群了。”
    钱五师心中了然。
    以老师现在的身份,确实不能再随便招收硕士博士了。
    招了又不认真培养,放养学生,那不符合老师的风格。
    此外,成立了婆罗洲科学院后,钱五师很容易就理解了物理研究所的定位。
    “未来物理研究所会成为婆罗洲物理学界对外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是个研究所,也是物理学的最高机构。”
    李奇维接着说道:
    “学生们就挂在湖州、怀宁的名下吧。”
    “他们俩也要多加点担子。”
    这种模式在后世很常见。
    一个院士大老板,手底下几个长江学者中老板,中老板手下是更多的教授副教授小老板。
    大老板不带学生,根据研究的大方向,为整个团队去获取资源,比如投资、拨款、政策支持等等。
    中老板则去洽谈合作的具体内容等,领导团队。
    而小老板们才是研发的主力军,他们和所带的博士、硕士一起,完成细分的课题。
    当然,博士硕士们肯定是最苦逼的。
    钱五师听后点点头。
    “好的,老师,我明白了。”
    当初他们四兄弟,现在也逐渐开枝散叶了。
    不谈他们在婆罗科学院中的管理职务。
    他自己目前负责力学实验室,带了不少研究生。
    于隐负责原子研究所,目前也在扩充人手。
    钱湖州和邓怀宁之前一直在原子研究所内工作。
    现在一切走上正轨,也可以慢慢独立出来。
    以后可能会接任老师成为物理所所长。
    最后,李奇维豪情万丈,大手一挥:
    “接下来,发出邀请通告!”
    三天之后。
    一则消息瞬间引爆了全世界的科研圈子。
    “布鲁斯教授大手笔!”
    “同时建立几十个研究所和实验室,邀请天下英豪!”
    “婆罗洲科学事业再创新高!”
    无数人眼神火热,羡慕万分。
    可惜对于欧美各国的研究者而言,婆罗洲实在太过遥远了。
    大部分人暂时还是舍不得离开家乡。
    再加上去了以后,并不是直接拜布鲁斯教授为导师,因此吸引力降低很多。
    李奇维也不在意,他主要的目的还是吸引华夏国内的科研工作者。
    但是对于亚洲科学界而言,这个消息不亚于一场超级大地震。
    这些新成立的研究所全部位于科学之城内,极大增强了这些城市的底蕴。
    因此有人感慨道:
    “没有布鲁斯教授的科学之城,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
    “有了布鲁斯教授的科学之城,才是真正具有科学灵魂的城市。”
    一时间,亚洲科学界动荡不已。
    而华夏国内更是直接沸腾了!
    无数有志于科学的年轻人,纷纷踏上了南下之路!
    繁忙的南海海域之上。
    一艘普通的轮船正平静地航行着。
    甲板上,一群人正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最近的大新闻。
    偶尔还能听到“革命军”、“大罢工”、“新政府”等词汇。
    显然,这是一群满腔热血的年轻人。
    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读书人,即便不能上阵杀敌,也想通过科学技术改变国家。
    李奇维在婆罗洲振臂一呼,万人响应!
    其中,赵忠尧忽然惊喜地说道:
    “济慈!你怎么在这?”
    严济慈顿时一愣,随即不可思议道:
    “忠尧,你也是准备去婆罗洲吗?”
    赵忠尧说道:
    “是啊,我准备去物理研究所。”
    严济慈笑道:
    “真是太好了,我还以为去了婆罗洲后,只有培源一个熟人,没想到你也过去了。”
    “对了,我准备去光学所读博。”
    三人作为当时一起参加奥赛的好友,如今又能在一起学习,简直是天大的幸事。
    从严济慈的口中,赵忠尧得知,光学所是一个类似原子研究所的专业性研究所。
    里面主要进行光学领域的研究。
    赵忠尧好奇道:
    “不知道李教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细分的研究所,几乎包含了所有理工科。”
    严济慈笑道:
    “这不是好事嘛?”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基础物理研究的。”
    “欧洲那么牛逼,真正厉害的也就海森堡、泡利等少数人。”
    “大部分人最后都会选择一个细分领域。”
    赵忠尧点点头。
    不过他觉得肯定没有那么简单。
    李教授的格局如大海一般广阔,他的一举一动都包含深意。
    可惜,以赵忠尧现在的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清。
    这些研究所表面看起来五八门,但是每个研究所的研究内容都与盘古计划的某个特定课题有关。
    比如化学所的离心方法研究、过滤材料研究;光学所的精密仪器制造;地质所的爆炸与土壤关系研究等等。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这时,严济慈又拉过来一个年轻人,笑着说道:
    “忠尧,给你介绍一下我的朋友。”
    “马誉澄,首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他刚刚毕业不久,准备去婆罗洲的生物所攻读博士。”
    赵忠尧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热情地与对方握手,说道:
    “你好,马同学!”
    “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学习。”
    “李教授曾对我说,越是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越容易迸发新的灵感。”
    马誉澄看起来很乐观开朗,他笑道:
    “一定一定!”
    “能跟忠尧兄你这样的朋友交流,是我的荣幸。”
    很快,三个年轻人就熟悉起来,说话也更随意了。
    马誉澄感叹道:
    “有时候,我都羡慕你们学物理的,可以追随李教授的脚步。”
    “甚至有机会得到他老人家的亲自指点。”
    赵忠尧笑道:
    “誉澄,此言差矣。”
    “李教授在生物学领域的造诣同样也不低。”
    “不管是基因链假说还是神创论,那都是震撼生物学界的。”
    “所以,你完全可以主动向教授请教,说不定他就对你特别感兴趣。”
    马誉澄点点头,又笑着说道:
    “科学界现在还是以物理为尊,和生物学相关的医学或生理学诺奖的名气,远远无法与物理诺奖相比。”
    严济慈接着打趣道:
    “所以誉澄你的压力很大,要肩负着把生物学发扬光大的责任。”
    “说不定你这次去婆罗洲进修,就会研究出震惊世界的学术成果。”
    “到时候,谁还敢说医学或生理学诺奖无名?”
    赵忠尧哈哈大笑。
    马誉澄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他确实做过这样的梦,但从来不敢说出来。
    怪羞人的。
    那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
    “济慈,你就别取笑我了。”
    “我只求博士能顺利毕业即可。”
    赵忠尧很自信,他拉住二人,看着浩瀚无际的大海,霸气道:
    “一切皆有可能!”
    “年轻人不气盛还能叫年轻人吗?”
    “我们都给自己先定个小目标。”
    严济慈和马誉澄问道:
    “什么小目标?”
    赵忠尧淡定道:
    “获得诺奖!”
    海面上响起三人爽朗的笑声。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