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知否:我是皇太子 > 第518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18章

    第518章
    赵兴并不知道这些,他在早朝上大发雷霆,除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外,也确实是被那些官员给气到了。
    那些官员明知道铸造假币是大罪,不敢为那些人求情,却想尽办法来阻止。
    当然了,那些官员脸皮可没有那么薄。
    就大宋文官的尿性,连勾结叛军,给叛军送钱粮的官员,都能为其求情。
    怎么可能只是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就不敢直接为那些被抓的官员求情。
    他们想要求情,有的是理由。
    什么法不责众,什么为了朝廷稳定。
    是不是显的忧国忧民,大公无私?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真正的原因还是李杰这个驸马也被抓了。
    若是赵兴不抓李杰,他们可以求情,可赵兴如此铁面无私,他他们还怎么求情?
    不过赵兴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若是他对李杰的处罚轻了,那些官员必然会发难的。
    “陛下,盛副坚求见!”一个内侍走进大殿行礼道。
    “传!”赵兴回过神来说道。
    “是!”
    内侍退了出去,不一会盛维走了进来。
    “臣拜见陛下!”盛维行礼道。
    “免礼!”赵兴摆了摆手。
    赵兴把设立钱庄的事情交给了盛维,就掉他去钱监任职,担任副监。
    钱监是大宋负责铸造管理钱币的机构。
    “陛下,各地钱庄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正式运行?”盛维问道。
    “新币已经运到了么?”赵兴问道。
    “新币一共铸造了铜钱一千万贯,银币两百万枚。都已经运送到了各个钱庄。”盛维说道。
    赵兴闻言心里盘算了一下,铜钱他虽然重铸了,不过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样式。
    古代铜钱,几乎中间都有个方孔,代表着外圆内方。
    虽然有一定的蕴意,可主要的用途还是方便用东西串起来。
    这一点赵兴并没有进行改动,只是加大了铸造工艺。
    数百能工巧匠,共同研发出来的,铸造出的铜钱十分精美。
    这样虽然增加了铸造成本,却能够很好的防伪。
    只有朝廷能够征调这么多能工巧匠,加上大量铸造,才能保证朝廷铸造钱币有利可图。
    以后若是有人再铸造假币,要想以假乱真,光是铸造成本就已经超过铜钱了。
    既然打假,自然也要进行防伪,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假币的出现。
    假币之所以泛滥,除了因为商业发达,大量钱币流入别的国家外。
    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铸造成本低廉。
    说到底,古代之所以使用铜做钱币,并非是因为铜稀缺。
    文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货币产生于青铜时代后期,青铜器享有崇高的地位,具有祭天地、敬鬼神、释王权的功能,是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不仅用于制作礼器、兵器、乐器等,还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礼仪文化和规矩制度等文化意义。因此,青铜被普遍用于贡献、赏赐、赋税、罚没、俸禄和支付等经济活动,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财富。
    但是铜的价值,本身和铸造成钱后的价值并不相等。
    否则朝廷也承担不起。
    因此对于朝廷来说,铸造钱币本身就是一种赚钱的行为。
    所以在铸造钱币时使用的工艺不能说查,但也绝对不是最顶尖的。
    铸造铜钱,可能实际成本只有两三成,若是工艺顶尖,就会加剧成本,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亏钱’了。
    因为工艺并不是最好的,给了造假的人有机可乘。
    他们虽然不用按照朝廷的标准来铸造钱币,可最起码看着要像。
    再技艺落后朝廷,铸造的量又比不过朝廷的情况下,他们铸造的假币虽然没有朝廷的精美,成本却要比朝廷高。
    赵兴为了防止假币的出现,加强了工艺,就是要让那些人铸造假币的费高于铸造出来钱币的实际价值。
    否则铸造出来的钱币只会一眼假。
    这样假币才不会出现了。
    “不够,继续加大银币铸造,等银币铸造过千万,才正式开业!”赵兴说道。
    铜钱使用最多的还是普通百姓,真正有钱的人,家中囤积最多的还是金银和田地。
    毕竟铜钱一贯就是千文,不管是储存还是清点都很麻烦。
    铸造铜钱的成本本就高,若是一换一,几乎没什么赚头。
    可若是增加火耗,苦的还是百姓。
    因此赵兴并没有想过在铜钱上赚什么钱。
    他要做的是在铜币上赚钱,只要他下旨规定,禁止使用金银直接交易,那些手里有金银的人就不得不换。
    虽说他们可以偷偷私底下相互交易,可这样需要一定的信任度。
    否则万一被人告发了怎么办?
    赵兴没想过所有人都把银子换成银币,只需要一部分就行了。
    到时候火耗,加上铸造的一两银币,本身就没有用一两的银,两者相加,足够朝廷赚的盆满钵满了。
    “是!”盛维应道。
    “另外,兑换铜币虽然可以一换一,每个人却只能换一百文,超过一百文的,就需要收一成作为火耗。超过百贯的,加收两成!”赵兴说道。
    “如此需要核对户籍,需要当地官府配合,而且非常耗费人力。”盛维迟疑道。
    “无妨,这么做都是值得的。”赵兴摆手道。
    加收火耗,针对的自然是那些有钱人。
    每人百文,寻常人家有个七八口人,就有七八百文的免费兑换额度了。
    而普通百姓人家能有这么多积蓄么?
    超过的那都属于‘有钱人’了,至于超过百贯的,那是富人了。
    不剥削富人,难道还剥削百姓么?
    不过这么做肯定要核对户籍,做好登记,否则就有空子可钻。
    古代户籍制度核对起来是比较麻烦的,又不像后世,一刷就好了。
    可这么做也有好处,一时朝廷能够获得好处,其次就是能逼出一部分黑户的百姓。
    人口和赋税可是直接挂钩的,古代不管是多么盛世的时候,永远不会缺少黑户的存在。
    这么做,虽然还是有空子可钻。
    比如说,让那些没有钱的百姓来替那些富户兑换,只要低于朝廷收的火耗就行了。
    可一人才百文兑换额度,对于那些巨富人家来说,得兑换到什么时候去?
    而新旧钱币的兑换时间,赵兴也会有所限制。
    如此只有那些有点小钱的人还能找人帮着兑换,真正有钱的人这样做根本不实际。
    除此外,还可以收买人,在兑换上做手脚。
    这种事情避免不了的,只能做好监督工作,尽可能的做到最少了。
    “陛下,这不单单是人的问题。做这种事情都需要读书人,一般的人根本做不了。”盛维提醒道。
    “无妨!”
    赵兴毫不在意道:“朝中闲散官员多的事,朕会给你调派人手的。等这十家钱庄开业后,你辛苦一些,朕要求,三年内把钱庄开到大宋所有州县。完成对所有铜钱的兑换,届时,其余铜币一律视作假币,禁止流通。”
    他口中的闲散官员,指的是那些考中科举后,只授予虚职的官员。
    这些人,朝廷养着这么多年,也该干干活了。
    “是。”盛维有些欲言又止道。
    “爱卿有什么话直说便可。”赵兴摆手道。
    “陛下,兑换新币各种隐患太多了,比如说……”
    盛维说了一些存在的隐患,说道:“这还是臣现在想到的,兑换开始,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其中最麻烦的是,大宋太大了,幅员辽阔,虽然时间有三年,可各地兑换时间有所不同,旧币还是在流通。一些换了新铜钱的地方,自然不会认旧钱。”
    百姓虽然有兑换额度,可这是根据各地户籍来的。
    按照赵兴说的,百姓就只能在户籍所在的州县兑换。
    虽然大宋不限制百姓流动,可离开故土的百姓只是少数,大多还都是有一定身份和资产的。
    这样的人物身份倒是容易核对,影响不大。
    但百姓流动性不大,钱币流通性就大了。
    一些已经开启兑换的地方,百姓不认旧币。
    可那些到这里做生意和途径的百姓,又因为户籍的原因而不能兑换,只有旧币。
    正是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才导致各朝各代虽然都有铸造铜钱,实际上民间的铜钱种类非常驳杂。
    因为朝廷根本无法把旧币完全收回去。
    甚至即便到了明清时期,民间都还有唐朝的开元通宝在民间流通。
    只是数量多少罢了。
    朝廷新铸造的铜币他也见了,和以前的所有钱币比起来,差距非常大。
    一旦朝廷规定,不允许旧币流通,各种影响太大了。
    “这一点问题不大,铜钱使用多的还是普通百姓。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可那些商贩完全可以兑换银币,银币不限制兑换。”赵兴摆手道。
    铜币更多的是百姓使用,商贾和商贾之间,因为距离的原因,携带不便,更多的还是使用金银。
    这样反而有好处,可以逼着那些有钱人兑换银币。
    当然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肯定会给一些百姓带来不便。
    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因噎废食。
    除此外,还有那些和大宋通商的海商,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他们多是以物易物,即便换钱,也是收的大宋的钱。
    并不会直接拿着大宋的铜钱来大宋购买东西。
    “至于其他的问题,你可以多找一些人,群策群力,尽可能的找出问题,并想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无论如何,新币必须在三年内完成兑换。”赵兴说道。
    “是!”盛维应道。
    “去吧。”赵兴摆手道。
    “臣告退!”
    …………
    接下来一段时间,皇城司四处出动,各地都有不少富商和官员被抓,送往汴京。
    每天各地的扎子如雪般向汴京涌来。
    即便朝中之前因为赵兴大发雷霆,而平息了下来的百官,也再次活跃了起来。
    这次他们弹劾就有理有据了。
    皇城司四处抓人,总有一些人贪心,在抓捕参与铸造假币的官员和富商时,收受好处。
    还有人抓捕时,见对方妻妾漂亮,直接占为己有的。
    甚至还有人收受好处,放过一些商贾和官员的。
    这就给了朝中官员机会,他们要求严查皇城司,而抓捕审问那些官员商贾的事情,应该交由大理寺和刑部及御史台三司会审。
    赵兴自然不可能答应,只是命御史台和南皇城司一同,对于百官弹劾的事情,进行彻查。
    “臣有罪,请陛下责罚!”殷汉章躬身道。
    “你当然有罪,这么久了,你就这么管的皇城司?百官弹劾的那些事,即便有一些是假的。可哪怕只有一成是真的,你这个皇城司都检都难辞其咎!”赵兴冷冷道。
    “臣死罪!”殷汉章跪了下来。
    赵兴怒急而笑,起身上前一脚将其踹道:“死罪死罪!朕宰了你又能如何?”
    殷汉章爬起来,再次跪伏在地。
    赵兴冷冷道:“你做好你该做的事,这件事朕已经让人查了,最好和你没有关系!滚吧!”
    “是!”
    殷汉章应声起身,退了下去。
    赵兴刚回到龙椅上坐了下来,一个内侍走了进来。
    “什么事?”赵兴冷冷道。
    “回陛下,鸿胪寺卿求见!”
    内侍被吓了一跳,连忙躬身道。
    “传!”
    “是!”
    内侍退了出去,不一会,鸿胪寺卿走了进来,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爱卿求见,所谓何事?”赵兴问道。
    “禀陛下,之前出使大宋的西夏使臣梁乙埋突然来到鸿胪寺,说有要事要见陛下,臣不敢私自做主,特来禀报陛下,请陛下做主!”鸿胪寺卿说道。
    “梁乙埋来了?”
    赵兴一怔,问道:“为了梁皇后来的?”
    “正是,他说要以灵州城及附近数城,赎回梁皇后!”
    “呵。”
    赵兴闻言冷笑道:“倒真是舍得!”
    梁乙埋前来,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没有提前收到消息,就说明他是偷偷过来的。
    可他却直接告诉鸿胪寺卿,西夏要以灵州城及附近数城换回梁皇后。
    明显是想要通过鸿胪寺卿之口,让大宋朝臣知道。
    赵兴太了解朝中那些大臣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换回数座城池,还是灵州城这种重要的臣池。
    这种诱惑,朝中那些大臣根本经受不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