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欢喜宫

手机版

欢喜宫 > 都市小说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58章 开奔驰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58章 开奔驰

    第558章 开奔驰
    话说改开以来,普通人的生活渐渐从勒紧裤腰带到能吃饱饭,但还达不到买汽水喝的水平。
    京城里,一般就是孩子喝白开水,大人沏壶“高末”。
    到了夏天要防暑,绿豆汤是主要的自製冷饮,会做的还熬点酸梅汤,这酸梅汤虽然是京城传统冷饮,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做。
    在后世,一提过去的汽水都说北冰洋,其实比北冰洋更有名的是“盐汽水”。
    盐汽水並不是一个品牌,是一种自製冷饮的俗称。
    因为这会儿单位都穷嘛,没有钱给职工买冷饮,於是就在水里兑上盐、,大部分是用精,还有果味香精,有的还会加点色素,冰镇一下,拿给职工喝。
    因为成本很低,喝多少都管够。
    那会儿很多人下班也会用饭盒装满盐汽水回家给孩子喝,这个时代出生的人,小时候没喝过盐汽水的恐怕很少。
    另一个最能出风头的就是北冰洋了。
    三毛五一瓶,退空瓶两毛,所以实际上是一毛五一瓶。
    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北冰洋汽水还算奢侈品,因为一毛五买的菜够一家人吃一顿饭了,所以,偶尔才奢侈一下喝一瓶北冰洋汽水。
    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北冰洋汽水就成了大眾饮料,特別是有了个体户以后,夏天在街边卖冰镇北冰洋汽水的特別多。
    一整块人造冰,上边码两排汽水,每瓶汽水下边都凹下去一道槽,卖汽水的小贩时常用手顺著瓶子从头到尾一捋,好让瓶子转一转,冰得均匀,动作就像弹钢琴时从低音到高音的划奏,非常瀟洒。
    80年代可以说是北冰洋汽水的鼎盛时期,一到夏天,京城永定门外沙子口汽水厂提货的三轮车能排出二里地。
    此外还有健力宝、“美国宇航局指定饮品”的“太空时代喝果珍”和“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还有最常用的冲饮麦乳精。
    至於矿泉水这东西,此处不得不讲个典故:
    71年的时候中国桌球队访问美国,史称“桌球外交”,回国以后,当时的桌球选手庄则栋作了一个报告,说:
    第一,我们去美国,中国队不论到哪,前边都有警车开道,你看美国的交通糟糕到什么程度;
    第二,美国人是连喝的水都装到瓶子里卖钱,你看剥削到什么程度。
    当时呢,写这个,是想用这两个细节来说明美帝的腐朽。
    虽然这话后世听来觉得非常可笑,但当时的状態下,庄则栋就是这样理解的。
    总之,矿泉水这东西,以前在国內並不多见,倒也不是没有,77年之前全中国唯一的瓶装水就是嶗山矿泉水,小瓶,口感有点涩,很少有人买。
    还有“饮水思源,可赛矿泉”,可赛天然矿泉水,京城这时候矿泉水的著名品牌。
    大人小孩哪个没喝过?
    国安球迷对可赛矿泉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曹限东就是可赛矿泉水的形象代言。
    另外呢,水瓶外包装上说,可赛矿泉水取自地下2070米岩层深处,经过有关专家鑑定:水龄在一万年以上,含偏硅酸、鍶、鋰的重碳酸硫酸——钠钙型矿泉水。
    嗯,这么一看以为肯定是从西山哪个山根上取的水,其实可赛矿泉水就在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最早是粮食局下属永定门粮库的一个三產,后来支撑起了京城矿泉水市场的半壁江山。
    总之,到了80年代矿泉水才多起来。
    90年代矿泉水这玩意就跟自来水差不多了。
    但是在目前这个时期呢,矿泉水还是相对奢侈的,所以《编辑部的故事》里,把矿泉壶这个东西搬了出来,一下儿就吸引了观眾们的注意,更別提还专门拍了个小短片:
    深夜编辑部的门后,出现一道漆黑的身影,只见他左顾右盼,隨后推开门,灵活的钻进门里,正是圆头贼脑的李冬宝。
    李冬宝眼睛直勾勾看著桌上的矿泉壶,喉头一滚,快步朝著矿泉壶走去,隨后刚抱起,还没来得及高兴,编辑部的灯就亮了。
    只见刘蓓饰演的戈玲,正站在编辑部的角落,轻笑一声,隨后径直朝著矿泉壶走去,一把抱起,要夺走李冬宝手里的矿泉壶。
    李冬宝並不答应,握著拳头,原来是要和戈玲猜拳定胜负。
    戈玲也马上意会,伸出剪刀,贏下了李冬宝的布。
    李冬宝垂头丧气的放下矿泉壶。
    戈玲美滋滋的將矿泉壶抱起,只给李冬宝留下个邪魅一笑。
    李冬宝看著戈玲抱著矿泉壶离开,满脸诧异,“为啥会输呢?”
    这时候蹦出来个矿泉壶的镜头,壶口上面写著一行大字:“因为缺了我。”
    这么个小短片,又给观眾们加深了对百龙矿泉壶的印象,都纳闷这东西是个什么玩意。
    很快从电视里了解,这矿泉壶集杀菌、净化、磁化、矿化功於一体。
    进去的是自来水,出来的就是矿泉水了。
    嗯,编辑部里头甭管李冬宝还是戈玲,天天都抢著喝。
    “哎呦,这东西好啊,把自来水倒进去就能变矿泉水,那可比买矿泉水经济实惠多了啊!”
    “电视里哄人的你也信?298块够买半年猪肉了!”
    “你懂啥?人这东西能把自来水过滤的比矿泉水都清,再说了,咱厂里锅炉房的水垢厚得能当粉笔,老刘头肾结石咋得的?不就是水太硬!报纸上都说,老喝那种水不健康,喝水就得喝矿泉水,这才能长命百岁呢。”
    “就是,现在时代都变了,那物质生活还能跟以前一样么?不得往前进步进步?搁以前,冰箱、洗衣机这些玩意儿你敢信么?这都是高科技,咱们都得接受新鲜事物。”
    “.”
    “百龙矿泉壶”的短片一在电视上播出,立刻吸引来观眾们的注意。
    电视发酵几天,到了周末,王府井百货像煮开的饺子锅。
    家电区的铁栏杆被撞得哐当乱响。
    几十只手越过前面人的头顶,直直戳向柜檯里蓝白色的桶形物件。
    “昨晚《编辑部》重播看见没?李冬宝偷的就是这个!戈玲都说好!”
    “给我!先给我!”
    穿工装裤的壮汉半个身子压在柜檯上,唾沫星子喷到售货员脸上,“昨儿《编辑部的故事》李冬宝用的就这个?298是吧?点点!”他甩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纸幣上还带著机油味。
    柜檯侧边,穿大衣的孙教授被挤得金丝眼镜歪斜,死死护著刚抢到手的矿泉壶,妻子也用身体替他挡著衝撞。
    “再再要一台!”
    “还要?一人一台,啊不,一家子一台,您也理解理解,给別人个购买的机会。”
    “就是就是。”
    真正的疯狂在收银台爆发。
    二十多条人龙扭成麻,点钞机烫得冒烟。
    嗯,这会儿已经有点钞机了,而且已经有了萤光鉴偽技术,毕竟这会儿经济活动变频繁了,这些东西也就应运而生,投入社会各界的应用。
    “三百不用找!”
    “发票!快开发票!”
    一张张钞票雪片般砸向收银员。
    一个收银姑娘突然哭出声。
    怎么了?
    点钞机卡住了,超负荷的电机飘出焦糊味。
    “换机器!快啊!”穿皮夹克的小青年急得踹柜檯。
    “排队!凭號!”
    售货员小李的嗓子已经劈了。
    手里最后三台百龙矿泉壶像烫手的山芋。
    一只胖手突然从人缝里钻进来,闪电般按住一台壶:“这个我订了!钞票早付过了呀!”
    “放屁!”
    后面穿蓝布衫的大娘急眼了,枯瘦的手一把扯住羊毛卷,“俺天没亮就来排的!你插队烂手!”
    人群立刻炸了锅。
    推搡间不知谁的铝饭盒咣当掉地,酸菜味儿混著汗餿气瀰漫开来。
    柜檯突然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钢化玻璃面上蛛网般的裂纹疯狂蔓延。
    “哗啦!”
    整面玻璃崩成千万颗碎碴,暴雨般砸在展示台上。
    “疯啦!都疯啦!”
    保安老陈都没见过这景象,徒劳地挥舞橡胶棍。
    人流根本剎不住,无数双手穿过断裂的柜檯缺口疯抢样品壶,慌乱中,一个壶盖都被扯飞了,滤芯骨碌碌滚到人群脚下。
    王府井的疯抢像野火燎原。
    据说当天深夜,清洁工在柜檯废墟里扫出三十六只鞋,半截扯断的项炼。
    而这一天《京城晚报》以头版特写《王府井柜檯挤爆只为一只“壶”》:
    上午9时15分,王府井百货三楼家电区突发巨响!钢化玻璃柜檯被汹涌人潮硬生生挤碎,抢购焦点是热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李冬宝偷窃的同款——百龙矿泉壶。保安老陈的橡胶棍被踩成三截:“疯了!都疯了!有人扛著货梯翻窗购壶!”商场经理向本报透露,百龙矿泉壶单日售出1876台.
    上海那边儿更夸张,《黄埔日报》报导:一名百龙销售员当眾舀起黄浦江水,倒入矿泉壶后竟流出清泉!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先生抢过杯子痛饮並称:“甜!比静安寺的深井水还甜!”
    总之,这场由电视剧引爆的抢购狂潮,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次娱乐营销地震”。
    一条植入进电视的gg,撬动全国千次报导。
    百龙的爆火让市场猝不及防。
    因为除了百龙,没有一家厂子是生產矿泉壶的。
    这个市场需求是百龙的孙寅贵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矿泉壶的市场也就被他们百龙迅速霸占。
    百龙创下的销售辉煌,引来无数其他厂家的艷羡,有人佩服,有人嫉妒,有人眼红。
    眼红的最厉害的是谁呢?
    话说“代劳力洁厕灵”这边儿,戴军那真是肠子都快悔青了。
    因为工作繁忙,他並没有第一时间收看《编辑部的故事》,而是因为回到家,看到家人衝著电视上的剧情一个劲儿的乐,他陪著看了一会儿,觉得確实很逗乐,一问才知道叫《编辑部的故事》。
    戴军当然记得。
    那会儿还准备去投资来著。
    可惜那个江弦狮子大开口,气的他们“代劳力洁厕灵”的人破口大骂这就是个破电视剧,居然要这么多钱!
    但从结果上看,这电视似乎还不错。
    因为在接下来几天,就算戴军没有刻意去关注,也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对其的討论度几乎被炒至顶峰。
    没想到这部电视剧会这么火热,戴军隱约觉得有些后悔,但也没想太多,因为他不觉得就算这部剧给自己打了gg,就能起到什么效果。
    他还在这样安慰著自己,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就火速扇了过来。
    《编辑部的故事》宣传的这个“百龙矿泉壶”,一下子就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戴军这天回到家,发现自己媳妇也不知道从哪儿捧了个矿泉壶到家里,说明书上还印著葛尤、刘蓓俩人在《编辑部》小剧场里捧壶的剧照。
    產品都卖到了自己家里,戴军再怎么样也是个做生意的,哪还能不明白这玩意捞到了多大好处。
    他清楚的记得,矿泉壶这玩意在《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前,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可就因为上了一回《编辑部的故事》这电视,居然就卖成了这样!
    都是京城商业界的人物,经几个朋友介绍,戴军很快听来“百龙”和《编辑部的故事》投资內幕,据说“百龙”的总经理孙寅贵相当痛快,和江弦坐在他的破麵包车里,江弦要了三十万,孙寅贵眼都没眨一下就掏出去了。
    现在京城做生意的,人人都佩服戴军这份魄力,三十万的投资换谁不得犹豫半天?
    可人家戴军二话不说就交出去了,对《编辑部的故事》、对江弦那叫一个信任。
    现在人家赚钱了,听说刚买一辆奔驰,谁能有话说呢?这选择给他们,他们敢做么?
    其他人还好,戴军是听得代入感最强的那一个,因为他不光没孙寅贵那个魄力,还嫌江弦狮子大开口,说这部剧是破剧。
    现在一想,要是当初他也答应下来,现在他也坐在奔驰车里了。
    越想,戴军就越痛苦。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