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开什么玩笑?!
第572章 开什么玩笑?!众所周知,被惯坏的孩子,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登了鼻子就上脸。
这么些年的所谓‘苦日子’过下来,好不容易熬到黄老学日薄西山,眼看着就要淡退出朝堂中枢,法、墨各家又都支棱不起来,儒家顿时就觉得自己行了。
——现如今,儒家甚至已经生出‘下一个指正学派必然是我’的蜜汁自信了!
而在这个迷之自信的驱动下,儒家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骚操作。
单就是刘荣得到确切消息,说明儒家‘自命不凡’的奇葩事件,就不知凡几。
比如在关东,某些偏远地区——也就是距离关中遥远一些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儒家出身的官员,以‘圣人之学’作为指正纲领,并基于此排除异己,打压其他学派出身的官员了;
还有齐、楚、吴等地——尤其是鲁地,儒家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基本盘,将那些没有明确学术出身的官员,往自己的政治阵营扒拉。
搞得好像儒家登上历史舞台,已经是水到渠成,只欠东风的必然事件。
政坛尚且如此,学术界那就更别提了。
——过去这一两年,凡是儒家出身的士子,那都是鼻孔朝天,拿下巴看人的!
逢人必说‘孔夫子曰’‘圣人有言’,都只是寻常;
若是和其他学派出身的士子同赴一宴,期间发生了学术方面的辩论,更是动不动摆出一副‘你不配和我辩论’的傲娇姿态。
就好像‘儒家出身’四个字,就等于谁都说不过他、辩论不过他,又像是‘儒家’二字,就是这人世间唯一的金科玉律,世间真理。
虽然儒家内部,依旧以除《乐经》之外,尚还保有传承的其余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为准,分为五大流派,又根据地域、师承,进一步分化为数十小流派;
但在有关汉家未来的执政学派、华夏未来的学术话术人等话题上,儒家却是上下一心。
——合该我儒家,成为汉家未来之唯一显学!
在这种近乎自负的心理状态下,儒家做出再奇葩的事,也就都不足为奇了。
就说此番,儒家居然胆大包天到借着刘荣的皇长子降世、刘荣明确表示立嫡不立长的机会,开始尝试通过舆论施压,从而干涉汉家的皇位传承!
在后世——或者说,是按照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于汉武大帝一朝得以‘独尊’之后,儒家在之后的千百年间,确实没少干这种事。
毕竟人家掌握话语权嘛!
张口一句‘圣人有言’,一个人的好坏、对错,便全都由人家说了算。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今的儒家,可还远远不是历史上,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彻底垄断华夏学术界、思想界,甚至政界的庞然大物!
黄老学纵然日薄西山,却仍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法、墨虽然上不得台面,支棱不起来,却也都还存在,并且得到了当今刘荣肉眼可见的扶持和保护!
尤其相较于历史上,决心‘独尊儒家’的汉武大帝——当今刘荣对儒家的态度,向来都没有那么友好!
甚至就连扶持、保护法墨,以及为黄老学力所能及的续命,都是当今刘荣出于制衡儒家、压制儒家的目的,才采取的举措!
在华夏封建时代,一个学派要想得以显赫,是绝对离不开掌权者,尤其是至高统治者的全盘支持的。
哪怕是战国时期,也同样如此。
——便说孔圣仲尼,门下弟子三千,达者七十有二,周游列国。
说是周游列国,不过是把话说的好听了点,给孔圣留些体面而已。
话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仲尼带着门徒,遍天下的兜售学问。
为何周游列国?
为何不随便找个诸侯国,便就地安顿下来,并致力于改变那个国家?
是不想吗?
当然不是。
孔夫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既不是因为非要搞‘环球旅行’,非要亲自走过每一个诸侯国,也不是因为沿途经过的各国不受孔夫子待见。
而是孔夫子兜售的学问,也就是儒家学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诸侯愿意买账。
——什么仁义道德?
——什么孝悌人伦?
——这特么是春秋战国!
——列国之间征伐不休,吃人不吐骨头,比着谁更不要脸、谁更能突破下限!
如此乱世,危急存亡之秋,你给我说要做君子、要修道德?
君子能有几乘战车?
道德能当多少兵使?
简直玩闹……
就这样,孔夫子一路走,一路碰壁,始终不受各国掌权者待见。
懂点礼貌的,或许还能盛情款待一场,再送孔夫子一行上路,继续‘周游列国’;
不懂礼貌的,直接就当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有‘孔夫子莅临x国’这会事儿,自顾自歌舞升平,接着奏乐接着舞。
考虑到史家笔削春秋,儒家又是古华夏唯一得以‘独尊’的学派,作为这个学派的始祖,孔夫子的光辉形象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也未必就不能大胆猜测: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被某国国君粗暴驱逐的案例,就算不多,也未必就完全没有。
就这么一直走,一路走,碰的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孔夫子终于来到了鲁地。
最终,孔夫子找到了自己唯一的归属:让儒家学说在鲁地扎根,并在鲁国施展自己的理想和保护。
孔夫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后人?
——得不到统治者支持,孔夫子尚且不得不‘周游列国’,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支持自己的鲁国,更何况眼下,这些个整天意淫的徒子徒孙?
要知道就连原本的历史上,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同样是最高统治者一意孤行式的全方位支持,才让儒家彻底支棱起来;
若没有汉武大帝独尊儒术,儒家再怎么靠人海战术掌握话语权,那也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毕竟话语权这个东西,就好比鸡肋。
你要说没用吧?
倒也不是——好歹还有点肉;
可你要说有用吧?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到底,封建时代的话语权,就像后世新时代,年轻女性的美貌一样——搭配其他任何牌一起出,都可以组成王炸!
但若是单出,那就只能是小瘪山。
自战国以来,任何一个得以显赫的学派学说,都是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支持,才得以显赫天下。
秦的法家,汉初的黄老,以及历史上,汉武大帝之后的儒家,皆是如此。
刘荣很确定,以儒家的人才储备、体量,不可能想不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
只不过,明白归明白——哪怕心里明白,真到了要跪舔皇帝的时候,各个学说的心中所想,就不尽相同了。
比如黄老,虽然也明白自己必须依附皇权、统治权而存在,却也还是不能完全放下架子;
所以,黄老学最终选择依附贵族,甚至是直接自己成为贵族,以辅佐者的方式,拐弯抹角的依附于皇权至上。
又比如墨家——哪怕再怎么桀骜不驯,再怎么无视统治阶级,在秦时,也依旧不得不委身于秦少府,用自己的匠人之学,帮助嬴秦发展壮大,最终通过‘以战止战’的方式,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
至于法家,那就更没得说了,天生就是依附皇权而存在,跪舔统治者的姿势,法家那是研究的最透彻的。
但儒家,却向来都有些分不清大小王。
春秋战国之时,儒家势微,天下诸学非杨即墨,儒家自然还能勉强伏低做小;
到始皇一统天下,儒家却已经有胆子冒出头,教始皇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天子’了。
秦末汉初,又一段低谷期,时间便来到了汉武大帝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却是就此膨胀起来,甚至试图给封建皇权,打造一个权利牢笼!
上千年后,时间来到华夏宋明时期,儒家的影响力,已经可以左右华夏文明的大方向,皇位传承,乃至于天子的立场了。
作为后世来客,刘荣对此抱有极高的警惕心!
虽然刘荣很清楚,哪怕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汉武大帝那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也不可能在三五百年内,壮大到可以左右华夏走向,乃至王朝兴衰的程度;
但作为穿越者,刘荣本就不是以个人得失,甚至是汉家这一朝,亦或是几个朝代,为评判事务的标准。
——有幸穿越回这个时代,有幸在这公元前,为华夏后世子孙谋万世,刘荣又怎么可能坐实儒家坐大,让华夏文明走上错误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自即位以来,刘荣除了对外发动汉匈大战,改善汉家的外部战略环境,内部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革新官僚体系之外,最大的重点,便是放在了学术、思想界的掌控之上。
核心目的就一个:遏制儒家坐大,尤其不允许儒家独大!
只不过,不知道是刘荣太过温柔、平日里又总是平易近人,让儒家产生了什么错觉,还是刘荣这个皇帝的分量,在当今汉室仍旧不够重;
哪怕刘荣再三在公开场合,毫无遮掩的表达自己对儒家的不待见、不亲近,儒家却也依旧没有看清情况。
原先,刘荣还不明白:封建帝王——尤其还是文治武功在手的实权帝王,明确表示对你的不满和不喜,你还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儒家这是脑子瓦特了?
直到此番,儒家借刘荣的皇长子,小小一发试探,便试探出了当今汉室唯一的史诗级副本:窦太皇太后的怒火,刘荣才终于后知后觉的回过味来。
——儒家,不是没看出刘荣的恶意;
而是根本就不在意;
或许在儒家看来,黄老日薄西山,法、墨无以为继,儒家登上华夏历史舞台,已经是必然。
在这种‘必然’作为前提下,刘荣的恶意,不过是汉家某一代天子的恶意。
对于这种‘某一位天子的个人厌恶’,儒家并非没有经历过,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经验。
——秦时,始皇嬴政就不大喜欢儒家学说,甚至基于此,而对好儒的公子扶苏有些疏离;
到了汉初,那就更夸张了——太祖刘邦,那可是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史诗级儒黑。
所以,儒家大概是以为,当今刘荣,不过是又一个始皇帝、太祖皇帝——个人情感上不喜欢儒家而已。
对于占据大势,必然会得到显赫的儒家,仅仅只是个人情感上不喜欢儒家的天子刘荣,根本无法伤及儒家的根本。
顶天了去,也就是压儒家几十年,在自己在位这一朝压住儒家。
至于下一代——哪怕儒家没有直接得手,将刘荣的继承者培养成又一个公子扶苏、孝惠刘盈,也不过三五代人的功夫,就能得偿所愿。
三五代人,对于一个学派学说,尤其是儒家这种传承了数百年,却始终没有真正显赫于天下的学说而言,不说是白驹过隙,也起码是不值一提。
——儒家,已经等了几百年!
再等几百年,儒家也不觉得有什么!
甚至可以说,在如今这个历史时间节点,诸子百家中,绝大多数学派都还在挣扎求生,只求学说不断觉得当下,仅仅只是‘学说得以传延’,就已经满足儒家的最低要求了。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短短数十年内,曾经的诸子百家,就已经大半凋敝。
时至今日,仍旧以‘学派学说’形式,明确存在并传承的百家学说,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这更像是一个生存游戏。
过去几十年,上百个参与者,活下来了不到十家;
哪怕儒家什么都不做,仅仅只是‘活下来’,也很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当中,再淘汰大部分竞争者。
儒家有信心,能成为这场求生游戏的最终大赢家。
很可惜,刘荣不同于任何一位封建帝王。
——刘荣优先考虑的,从来都不是‘天子荣’的个人得失,亦或是老刘家的利益;
而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未来走向!
如此远大志向之下,儒家那点小九九,还想在刘荣这一朝得好?
开什么玩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