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大结局
大殿中。伴随着询问声音传出,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的汇聚到两人身上。
金忠和夏元吉两人面面相觑,彼此对望着彼此,皆于对方的神情中,看到一抹极为复杂的神色。
场中的气氛,也是于当下,变的极为凝重,落针之声可闻。
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差事啊!
站出来或者沉默,皆同选择承认默认,觉得没有任何的异议。
但是站出来,直接挑明了说,针对这个事情进行反对,说实在的在想明白,此间所暗藏着的深意,有那些个人参与其中后,就是给他们两人千百个胆子,都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倘若真的敢,那么别看现如今朝堂上,他们两人能够安然无恙,问题是一旦反对之后的话,还能不能够做到安然无恙,或者说能不能够出这个殿门口,谁都没办法保证。
要知道,朝中一下处理了这么多的臣子,与之他们关系尚佳的人有多少?
为官这么多年,虽于土地兼并上面,他们保持住了本心,没有一股脑的参与其中,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两人就是真正的为官清廉,没有做过任何的错事和有把柄。
被抓了那么多人,但凡朱高煦或者任何人,与之被抓的人面前提点一句,那么稍稍微有些许罪证,那么迎接他们两人的将是什么?
答案则就不言而喻。
可以说,眼下的此番询问。
朱高煦的此举,无疑是逼着他们两人,必须要选择站队,不仅仅要选择站队,还要老老实实的选择站在宏扬新学的这一方,此事怕也是查了这么多的为非作歹的官员,独独留下他们两人的原因吧。
非是说什么,仅限于他们两人没有参与兼并土地之类的事情。
想着,想着,金忠和夏元吉两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皆尽是看了对方神情中的凝重和纠结,对于这个事情,从内心深处而言,两人打心眼里不想参与其中,不想成为这件事情上的推手。
不过,都是聪明人,自是看的比任何人都清楚。
此事看似在问两人的意见,看似在问两人心中的想法,但从真正言语中深层次的含义来讲,眼下汉王朱高煦点着两人名字的那一刻,就彻底没有搭理两人,或者说给两人选择的权力。
要么成为朝廷手中开拓弘扬新学说的枪、为新学说冲锋陷阵,要么则就成为此次斗争的牺牲品,如同刚刚那些个被直接拿下的官员一般无二。
因为身为上位者,推行弘扬新学说的时候,自是不可能、亦不愿意看到,有旧学说的人,还于朝堂中身居高位,或者在某些个时候,成为上位者的绊脚石。
针对这样的情况,不管是金忠也好,夏元吉也罢,两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倘若太子爷站出来反对,他们这些人还有对抗的机会和胜算,而现如今的情况则是,太爷对于当下的事情上,选择了称病不参与,时间节点何等巧妙。
此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何尝不是表达了太子爷的态度,表达了太子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推崇认可了朱高煦当下的行为举止。
短暂的沉默片刻,金忠和夏元吉两人彼此对视了一眼,脸上皆露出一抹极为无奈之色,深吸了一口气,缓缓从队列中站了出来,冲着高台上的朱高煦拱了拱手,道:
“禀王爷”
“臣等没有任何异议。”
“一切全凭王爷做主。”
“臣等,必尽全力配合。”
此言出。
宛如一记惊雷,瞬间于朝堂上空炸响。
比之方才朱高煦,宣布决议时,更加让朝中群臣不可思议,皆是一脸错愕的看向站在队列前方的金忠和夏元吉两人。
无他。
须知,金忠和夏元吉两人的身份,可都是朝中中流砥柱,举足轻重的人物,亦是当今圣上的心腹。
如今两人这般举动,此时此刻也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一时之间整个殿中陷入了诡异的寂静,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没有多余的动作,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停歇了般。
得到两人恳切的答复。
站于高台上的朱高煦,原本沉寂的面庞,总算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嘴角微微上扬,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后将目光投向那些个沉默的群臣,出言打破当下诡异气氛,道:
“唔”
“诸卿呢?”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可有异议,或者有别的不同意见?”
闻言,群臣的思绪骤然被拉扯了回来,不禁彼此对望了彼此一眼,看了看台前的金忠和夏元吉两人,又看了看身居高处的朱高煦,所有人的心于此刻沉到了谷底。
大家都是聪明人。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般地步,他们这些老油条,倘若还不明白,今日朱高煦的真正目的,他们这些人就真的是白活了。
同时大家的心里也都清楚,就当下的局势,看似在询问他们这些人的意见,但都是聪明人,他们如何能够不知道,朱高煦此举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多余的选项。
除了同意,除了附和,已然别无他法。
毕竟之前雷霆手段在前啊!
为官这么多年,谁能够保证自己屁股底下没有屎?
一旦他们敢有别样的想法,他们敢有别样的举动,那么迎接他们的将是什么?
就高台上朱高煦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们丝毫不怀疑,朱高煦手中弄不好,也有捏着能够将他们某些人给掐死的证据。
相较于利益,肯定没法和性命相比。
为此。
不管他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
他们也只能够捏着鼻子认可。
短暂沉默,台下群臣一个个默契无比的行礼,开口道:
“回王爷”
“臣等无任何异议,一切全凭王爷做主。”
就这般。
今日的朝局,在一众群臣的附和中结束。
在经过三个月的权力更迭,再一系列的重组合并,学部终于成立,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向下延伸,此间又出现不少的学子反对,不过却依旧没有任何作用。
两年的时间,学部秉承着朱高煦的理念,已然初见成效,让不少的寒门,底层的百姓享受着了真切的好处,以往不少的反对声音,也慢慢被歌颂声音压制,慢慢的消失不见。
在处理好学部之后,有了底层人才慢慢上位。
全国的土地清理,全国的土地丈量。
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轰烈烈的推行。
紧接着,则是风风火火的土地流转,摊丁入户,快速的行动。
不过有了底层人才上位,让此事情比之以往学部的推行,要简单许多,虽依然有着阻力,有着不小抗议,但朝廷已今非昔比,没有了那么多的顾虑和顾忌,让很多人对此敢怒不敢言,也只能够乖乖的捏着鼻子认了。
同时经过几年的征战,朱棣率领的大明将士,也是彻底将草原民族给打服,将草原部落彻底纳入大明,草原辽阔的土地,也成功纳入大明版图,开创了历史先河。
大明盛世悄然无声到来。
朱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几人齐聚一堂,针对离去的事情展开探讨。
在经过几番的争论,在经过协商,彼此妥协之下,朱棣虽然不愿,也终归是没有强留,选择了答应,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在这个时间节点离开大明,前往他地开疆拓土,称王做祖的要求。
没办法。
好不容易迎来的盛世,不管是朱棣也好,亦或者朱高炽、朱瞻基也罢,他们心里都无比清楚,以这么多年朱高煦主持朝政和时局,倘若他们真的敢强留,那么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或者说想见着当下时局再次陷入动荡。
朱高煦愿意急流勇退,愿意放手离去,没有选择过激行事,已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此间。
在一阵暗流涌动下,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有条不紊的准备着。
永乐十八年。
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率众,分别登上战船,扬帆起航向着大洋彼岸而去,目标直指土地肥沃美洲和欧洲而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