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中芯
第1405章 中芯“老张,你去青州视察回来,本来是该休息的,但中芯现在正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只能把你喊过来了。”
“您客气。我一点都不累。”
徐良点头后环视众人。
“接下来我们将从财务解决、技术,以及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规划中芯国际的未来发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财务。
中芯国际现在的营收约为300亿华夏币,亏损突破70亿华夏币,净负债142亿美元,总资产174.8亿美元,流动资金54亿美元。
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明年的营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而且亏损还会进一步增长。
再加上研发开支,中芯国际的净负债恐怕将突破150亿美元。
鉴于中芯国际的债务中有140亿美元属于企业债的范畴。
现在这些债券在经济危机冲击下,账面价值已经下跌了40%。
而且不排除随着经济危机恶化,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
所以,中芯国际应该趁机回购已经发行的企业债。
一切顺利的话,只需要70~80亿美元,就能够取代原本140亿美元的债务。
把净负债率降到45%。
极大的改善中芯国际的债务情况。
其次,技术投资方面,明年16英寸晶圆和32nm制程技术的研发投入需要3亿美元。
32纳米制程研发资金需求占大头。”
比起12英寸,16英寸的晶圆明显能切割出更多的芯片。
但这个技术突破非常难。
“再次,原本计划中的,明年开建的庐州,12英寸,45纳米,月10万/片晶圆厂,得益于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建造成本比同期下降了20~30%。”
土地、机器成本等。
“所以总投入预算为32亿美元~36亿美元左右。”
一家大型芯片厂投入是多方面的。
第一,厂房建设(含洁净室)。
12英寸厂,需要超高标准无尘车间,即class 100(每立方英尺微粒≤100颗)。
建造成本约1万~1.5万美元/平方米。
12英寸厂需5万~7万平方米。
也就是5~7亿美元。
紧随其后的就是光刻机及关键设备。
asml光刻机:每台约3000万~4000万美元,45nm需10~15台,也就是3~6亿美元。
光刻机虽然名气最大,但晶圆厂的生产线上却不是只有光刻机。
蚀刻/沉积/检测设备:应用材料(amat)、lam research等厂商设备。
单台价格500万~2000万美元;
总成本12~18亿美元。
其他辅助设备:晶圆清洗、cmp(化学机械抛光)等。
总成本5~7亿美元。
这一系列设备算下来,总计投入20~25亿美元。
只有设备也不行,工厂想要运转起来,还需要水、电、气。
超纯水、特种气体、备用发电系统。
总投入2~3亿美元。
作为代工厂,想要生产,肯定需要上游厂商提供的ip授权。
比如arm、ibm、英特尔等等。
再加上45纳米工艺制程的研发投入。
加在一起,研发和技术授权支出为3~5亿美元。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no!
人员工资、材料采购、试产损耗等初期运营资金2~4亿美元。
林林总总这些加在一起,整个12英寸,45nm,月10万/片晶圆厂,2008年的总投资为32~44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220~300亿。
由此可见芯片厂的投资是多么惊人。
完全就是拿着钱往里填。
背后没有强大势力支持(台积电背后站着弯弯,三星背后站着南韩政府),只靠企业自己,很难玩得转。
邵芳继续道:“虽然庐州厂的投资支出得益于经济危机下降了。
但经济危机也导致我们的产能将出现40~50%的浪费。
另外,随着青州、蓉城厂建成,我们09年底的设备折旧费将突破10亿美元。
种种不利迭加,明年我们的亏损恐怕会突破150亿华夏币,甚至更高。
如果没有新资金注入。
原计划把青州厂扩充到月20万/片,12英寸,45nm晶圆的计划将不得不束之高阁。”
众人把目光集中到徐良身上,这么大的资金缺口,这里能拍板决定的只有他。
迎着所有人的眼神,徐良微笑道。
“计划既然订好了,那就按照计划来。
资金的事情,我来解决。
对了,老张。
国家对芯片这种高精尖产业是有扶持计划的,该申请就申请。
多跑两趟也无所谓,不求拿多少钱。
能解决我们的研发支出也是好的。”
张如京点了点头。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享受国家‘核高基专项’补贴,以及魔都市政府提供的‘张江专项资金’补贴。
加起来有10亿华夏币左右。”
2008年,中国尚未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
该基金成立于2014年。
现在国家对芯片产业的支持主要通过2006年开始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补贴。
俗称‘核高基专项’。
国家不富裕,提供的资金不多。
每年只有20-30亿元。
分到各家企业头上的就更少了。
虽然不多,但加上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也能解决不少资金缺口。
朝张如京点了点头后,徐良开口道:
“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对各行各业,尤其是芯片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重了中芯国际的财务负担。
但这也给了我们追赶,甚至超越台积电的机会。
所以原计划的新厂建设计划,要不打折扣的继续执行。
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仅不能缩减,还要继续追加。
我们要抓住这场经济危机带来的机会,绝地反击,争取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追上台积电。”
既然三星能做到的事,没理由他徐良有钱有人(梁猛松),基础条件更好的条件下做不到。
……
开完会,吃过午餐后,徐良带着张如京在锦园中散步。
虽然现在已经是深冬,但匠心独运的仿江南园林式的布局,依然别有一番风光。
“闹中取静,古色古香,占地又颇为广阔。
徐总选了一个好地方啊。”张如京赞道。
“哈哈,这里还是‘世界风情园’的时候就打下了一定基础。
推倒重建太可惜。
索性就保留下来,再加以重新设计,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周围那些仿照各国风格建设的庄园也是这样?”
徐良点了点头。
“90年代,华夏流行主题公园建设热潮,市政府也需要政绩,大家一拍即合。从南到北,一窝蜂的上马。
结果98经济危机一来,大部分都倒闭了。”
“利润使人变得盲目。”张如京感慨道。
徐良附和着点了点头。
“孟松还好吗?”
他问的是昆仑工业集团,负责‘昆仑半导体’的梁猛松。
“他现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克12英寸,32纳米工艺制程。”
张如京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抹忧色。
“中芯已经攻克了12英寸,45nm工艺制程,还担心梁猛松?”
当初中芯和昆仑半导体因为对彼此技术路线产生矛盾。
中芯想脚踏实地,65纳米、45纳米、32纳米,这样不断攀升。
但梁猛松希望直接跳过45纳米,研发32纳米工艺制程。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原本计划中两家的整合计划,不得不暂时终止。
在徐良的居中调和下,双方打赌。
如果中芯的12英寸45纳米工艺研发成功一年后,梁猛松仍然没有攻克12英寸32纳米工艺,那么就有中芯整合昆仑半导体。
反之,则由昆仑半导体整合中芯国际。
“我了解梁猛松,他是一个不轻易服输的人,更是一个才华卓越的人。
中芯虽然勉强实现了45纳米工艺,但还不够完善,良品率太低了。
想要达到90%的良品率,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不瞒您说,我现在压力很大。”
徐良笑呵呵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我相信你和中芯。”
张如京心中苦笑。
他就知道会是这个答案。
现在因为这个赌约,不管是中芯还是昆仑半导体,大家都铆足了劲,想要超越对方。
徐良这个大老板也舍得投入。
双方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超平时。
作为老板,徐良自然愿意看到这种你追我赶的画面。
不管谁最后成功,赚到最大便宜的人总归是他。
“对了,徐总。台积电再次在美国加州巡回法院对我们发起了诉讼。
起诉我们侵犯了台积电的专利。
要求我们赔偿经济损失10亿美元。”
徐良:“张忠谋也就这点本事了。”
“徐总,这件事还是要重视一下的,毕竟中芯国际至少四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台积电。
如果他起诉我们侵权,这件事会很麻烦。
而且这种计划外的事情,会严重拖慢中芯的研发。”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家企业的精力也有限。
规模小的企业,总是比大企业效率更高。
徐良摆了摆手,“不用担心。我在美国养了那么多律师,为的就是应付现在这种情况。他不是想打官司吗,那就来吧。”
张如京没有他那么乐观。
“徐总,张忠谋这个人在美国根基深厚,台积电的投资名单中也有凯德、华橙这些大基金。相比之下,已经私有化的中芯国际,背后的关系网就弱了很多。
难保它们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动用法律之外的手段。”
“这个你可以放心,虽然中芯国际私有化了,但汉华的投资人能量更强。”
张如京点了点头。
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机构,连续四年位列对冲基金营收排行榜第一的汉华,能量和人脉确实远超台积电。
“有人依靠比我们当初单打独斗确实轻松多了。”张如京笑道。
“哈哈,越往后你约会发现,徐氏带给中芯国际的帮助,远超你的预料。”
看着男人自信的神色,张如京笑着点了点头。
——
徐良早上刚吃过早饭,就看着自家小萝卜头大呼小叫的从门口跑了进来。
“奶奶,姑姑打我。”
即将四岁的徐文阳跑得飞快。
看到从厨房里走出来的王灵香,一脑袋扎了过去。
后面穿着睡衣的徐梦‘气势汹汹’的走了进来。
“徐文阳,你过来!”
“奶奶。”
小家伙连忙抱着奶奶大腿躲到后面,朝姑姑做了个鬼脸。
老太太一瞪眼,不满的看着自家闺女。
“大清早的,你干嘛呢?”
“妈,你孙子骂我。”
“怎么骂你了?阳阳,你骂姑姑了?”
小家伙连忙摇头。
“奶奶,我去喊姑姑起床。她太阳晒屁股了都不起来。
她说她不上学,不用起床。
我说不上学也要吃早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爸爸妈妈都说不能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
姑姑说,一顿不吃饿不死。
我说,我小要吃饭补身体,你个老光棍……”
“徐文阳!”
徐梦气的一声大叫。
小家伙嗖把脑袋缩了回去。
“奶奶,保护我!”
哈哈……
看着满脸怒火,张牙舞爪的闺女,王灵香忍不住笑了起来。
“妈,你还笑。你听听他说的话。”
“怎么,你侄子说的不对吗?
你都27了,转过年来就28了,连个对象都没有,不是老光棍是什么?”
“妈,我郑重声明,我才26周岁。”
“咱们老家就是用虚岁。”瞪了她一眼后,王灵香忍不住抱怨,“我上辈子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生出你们兄妹俩气我。
一个就知道寻问柳,生孩子像老母猪下崽,一窝又一窝,看都看不过来。
一个就知道东跑西颠,跟傻大姐似的。
对象都谈不来一个。
但凡你们能中和一下,我和你爸也能稍操点心。”
原本看热闹的徐良看到战火烧到自己身上,连忙把碗里的粥喝完,从另一头离开了餐厅。
来到儿童房。
姜晓阳正带着两岁的徐文雷,给即将一周岁的徐文霜和徐文德穿衣服。
只要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她都会把早上的时间留给孩子们。
“爸爸。”
看他进来,徐文雷欢呼着扑过来。
抱起儿子,亲了几口后,在软垫上坐下。
穿着连体裤的徐文霜和徐文德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
“粑粑!”
“欸。”
把两个小家伙报过来亲昵了一会。
“刚才听到阳阳和小梦的声音,怎么回事?”姜晓阳好奇道。
徐良笑着简单把事情说了一下。
“阳阳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一会我让他给小梦道歉。”
徐良也没多说什么。
在教育孩子上,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姜晓阳永远是主力。
毕竟她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更了解孩子们的性格,直到怎么去教育。
换成他的话,除了棍棒就是夸奖。
实在想不出别的招了。
所以,为什么说贤妻旺三代,妻子在家庭教育上太重要了。
吵闹但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徐良心理上极大的慰藉。
工作和生活就像人生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本章完)